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f2af55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c0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

小组成员:16级心理健康教育 陈菓、唐方媛、邵笑笑、梁楠、常志彬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关系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如今的青少年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具体的压力源包括生理上的急剧变化、高家庭期望、高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若不能很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就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因而,良好的情绪适应对青少年健康的身心发展是重要的。先前已有研究证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情绪适应。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研究拟通过分析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适应的关系,了解当前青少年情绪适应现状,丰富相关理论体系。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情绪适应;孤独感;抑郁;主观幸福感

2 文献综述

2.1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2.1.1父母教养方式概念界定

家庭是个体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个体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性质或特点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儿童早期认知能力、社会情感以及人格等的发展[1]。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情感培养、个性塑造等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父母是儿童接触社会的最初载体,因为个体早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给予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父母的价值观念不同,其对子女也有着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界定因研究者关注领域不同而略有差异。在国外,Nancy Darling和Laurence Steinberg (199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2]。Baumrind(1989)受社会学习理论、生态学和家庭系统理论的影响,认为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 二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3]。国内研究者张文新(1999)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为一个综合体,它集中体现在父母的教育

理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子女的情感反应。这一综合体是很稳定的,不会随时间、环境改变而产生变化[1]。李彦章(2001)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一种教育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只会在某种特定的家庭环境中产生[4]。陈陈(2006)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行为的体现,父母在教养中有自己的习惯,这种习惯是稳定而牢固的[5]。徐慧(2008)等人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6]。综合以上观点,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这一概念的表述不同,但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识本质上是一致的。 2.1.2父母教养方式维度与类型划分

研究者们对父母教养方式按维度进行了划分。美国心理学家Symonds (1939)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两个基本维度:“支配-服从”和“接受-拒绝”。Baldwin(1948)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关键维度:民主与控制。Schaefer(1959)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个维度:接纳-拒绝、严厉-放纵、心理自主-心理受控[7]。

从类型划分角度来看,Baumrind (1970)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断型、纵容型和权威性三种类型,父母为专断型教养方式的子女有较多的不满意、不信任和畏缩行为,自我控制力较多,成就倾向和社会责任适中;父母为纵容型教养方式的子女因缺乏一定的准则和强化,自我控制力较少,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较低;父母为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子女自我控制力较多,成就倾向和社会责任感都较高[8]。Maccoby (1983)以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性和要求性水平为基础,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权威型、忽视型[9]。溺爱型父母对子女仅提出少量的要求,对其行为并不施加控制,给孩子创造最大的行动自由。但是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过分溺爱,易使儿童独立性差,对儿童的健康发展不利。专制型父母对子女更多地强调完全服从,对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不重视,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了过高的标准。这种教养方式太过严厉,很容易引发儿童的恐惧、焦虑以及挫折感,极易诱发不良行为和心理疾病。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只是做适当的限制,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为孩子设定合适的目标,同时要求其严格执行。这种教养方式严厉但充满温

暖,可以最大限度地促使孩子能力的发展。忽视型父母对子女不做任何要求,也不关心孩子,送种教养方式容易造成儿童各方面发育的混乱。

国内学者岳冬梅(1993)等人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EMBU)中将父亲教养方式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关心、理解,惩罚,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将母亲教养方式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关心、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否认、拒绝,惩罚,偏爱被试[10]。林磊(1995)将母亲教养方式划分为溺爱型、极端型、严厉型、积极型和成就压力型[11]。刘金花(1995)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六种类型;拒绝型、矛盾型、溺爱型、分歧型、期待型、严厉型[12]。研究发现,我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间的关系是和西方的结论相似的,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权威型等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相反对儿童过多的专制、忽视、溺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父母都不会采用单一的教养方式,而采取混合型的方式,兼有上面几种教养方式的特点。因此,将单一的教养类型进一步细化可能对现实中的家庭教育更有指导意义。

2.2.3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及对待子女的态度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形成及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自尊、焦虑、抑郁、社会化、问题行为的产生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个体的各个成长阶段都会有所体现。

陶沙(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教育有重要影响[13]。接受较高教育的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母亲慈爱宽容的一面,而文化程度较低的母亲在教育子女时常将自己与子女摆在不平等的位置上,经常责备或者溺爱孩子。李柞山(2001)研究发现,农村父亲的惩罚和严厉、拒绝和否认及过度保护因子显著高于城市父亲[14]。王志梅(2003)研究表明,初中女生较多地感受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男生则较少[15]。王国峰、袁梦等(2012)研究发现,大多数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和城乡上没有显著差异[16]。

钱铭怡、肖广兰(1998)研究发现当父母对子女给予更多的关心、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