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章练习题及答案(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9章练习题及答案(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f496c93dd88d0d233d46aac

第六章 逻辑规律练习题

一、下列议论中是否存在违反逻辑规律的错误?如存在,请具体分析违反了哪条逻辑规律的要求?

1·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答: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2·经验主义不能一概都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 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3·一个团支部书记在回答“星期天能否搞点棋类活动”的问题时说:“星期天下棋么,我们既不禁止,也不提倡。”

答: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4·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棋。小张问小李:“你下棋赢了吗?”小李说:“没有赢。”小张再问:“那么,你输了?”小李答:“也没有输。”

答: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5·经过修建工人的抢修,南山路下水道的淤塞现象终于彻底解决了。现在,这条路除了一小段还在加紧施工外,其余地段的排水系统已经畅通无阻。

答: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6·刚才八位同志就电影剧本《葡萄熟了》谈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尽管这些意见是有分歧的,但对我都是有启发的。这八位同志从事戏剧、电影创作都有十几年、几十年的经验了,都是电影界的老前辈了,所以,他们的意见,都是很中肯的,很正确的。

答: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要求,犯了“推不出”的错误。

7·甲说这个寓言是讽刺蜗牛的。我看这是不对的;乙说这个寓言是讽刺蚂蚁的,我看这也是不对的。

答: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8·工人的女儿林丽芳,很漂亮,很善良,有艺术才能,有理想,但由于受到林彪死党的蹂躏,被迫走向堕落的深渊。象林丽芳这样的人物,应该说是林彪、“四人帮”造成的许多受害者中的一个。谁能否认这类事情的真实性?所以,这些作品都是具有艺术的真实性的。

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二、请从同一律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一次,风雷皮鞋厂分管后勤的金副厂长在动员全厂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大会上提出,为了鼓励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小孩,今后在分房时,对有一个小孩和有两个小孩的家庭一样分配。金副厂长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全厂职工的支持。 过了一年,新的职工宿舍落成了。 在讨论落实分配新房时,金副厂长提议给有两个小孩的职工分三间一套的,给只有一个小孩的职工分两间一套的。厂里职工对此议论纷纷。当负责计划生育的老张去询问为什么有一个小孩的同有两个小孩的不一样分配时,金副厂长振振有词地说:

“怎么没有一样分配?有一个小孩的,全家三口人,分两间一套的房,共24平方米,平均每人8平方米;有两个小孩的,全家四口人,分三间一套的房,共32平方米,平均每人也是8平方米,这不是一样分配吗?”

请问,金副厂长的回答,有什么逻辑错误? 答:金副厂长在动员会上所说的“一样分配”,指的是不考虑小孩的多少(即不管有一个小孩还是有两个小孩)一样分配,后来辩解时将“一样分配”解释为考虑小孩的多少(即

按人头平均)一样分配。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2·有一次,有个数学老师在讲“概率论”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人口统计中,不论是哪一个国家,不论是哪一个民族,也不论是哪一个时期的统计资料,都发现一个同样的规律:在新生婴儿中,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动于22/43这个数值左右,而不是1/2。曾经发生过这样有趣的事情:某年,在法国某地发现男婴出生率同22/43有较大的偏差,后经验查是计算时出了差错。在正确地纠正了原始资料的计算错误后,发现男婴出生率仍是稳定在22/43。这说明:随机事件是存在着统计规律性的。”

有个学生听了讲课以后,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说:“男婴出生率是22/43,那就是说,男婴出生率要比女婴出生率高。可是,我看过许多材料。这些材料说明,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苏联、日本、美国、西德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认为男婴出生率总是在22/43上下摆动,是不能成立的。” 请问:这个学生的说法有什么逻辑错误?

答:这个学生混淆了“男女婴比率”和“男女人比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3·李东和鲁苏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俩都爱好文艺。后来,李东考上了某大学的中文系,鲁苏则分配到某个矿山当矿工。有一天,鲁苏给李东写了一封谈文艺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的信。这里,节录其主要内容如下。 李东同志:

我总觉得文艺是有阶级性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列宁称赞《国际歌》是“无产阶级的歌”。“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由此可见,《国际歌》是有思想性的。美术作品也是有思想性的,据说八大山人朱耷画鸟有“白眼向人”的姿态,画兰花都露出根须,表示国土无存,以寄托他怀念明朝、对抗清朝统治的意思。由此可见,美术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都是极其隐晦曲折的。又例如,瞎子阿炳的二胡曲子,刘天华的《良宵》、《病中吟》和《光明行》,也是表现了作者不同思想感情的。可见,同一种艺术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总而言之,作品都是有思想性的。

当然,文艺作品有些是有阶级性的,有些则是没有阶级性的。应该承认,没有阶级性的文艺作品也是存在的。这种情况,正象存在着“共同美”一样。例如,山水画、风景画就很难说只为资产阶级服务。凡是美的东西,无产阶级觉得美,资产阶级也不会说不美的,例如,我们杭州的西湖,不是经常来吗?

鲁 苏 ×月×日 李东在复信时,诚恳地向鲁苏指出:“??你的来信,有些地方混淆了概念,有些地方又转移了论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

请问:鲁苏混淆了哪些概念?转移了哪些论题?

答:鲁苏信中第一段文字连续转移了好几次论题。开始谈“文艺是有阶级性的”,后来变成“文艺是有有思想性的”,再后又变成“文艺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都是极其隐晦曲折的”,最后又变成“同一种艺术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鲁苏信中第二段文字主要是混淆了“资产阶级”和“外宾”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另外,第二段文字中所谓“文艺作品有些是没有阶级性的”与第一段文字中所说“文艺是有阶级性的”形成前后矛盾。(这一条题目没有问,当然可以不答。)

4·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如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么?” “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 “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 “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洋洋得意的智者弄得昏头昏脑,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智者为师。

请问: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什么手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

答:智者欧底姆斯所使用的手法就是将现在与过去混为一谈。(课堂上已经分析,此处略)

5·“很多同志主张写作的时候应当讲究语言形式。我的看法则与之不同,我认为我们应提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必须纠正和反对这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答:这个说法将“写作应当讲究语言形式”混同于“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写作讲究语言形式则是完全应当的。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三、请运用矛盾律或排中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一块空着的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丙、丁四人讨论这块地里种什么庄稼好。 (A)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试分析甲这样讲有没有逻辑错误?为什么?

答:甲这样讲存在逻辑错误。将“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矛盾判断同时作了肯定,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B)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乙这样讲有没有逻辑错误?为什么?

答:乙这样讲也有逻辑错误。他将“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矛盾判断同时作了否定,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C)丙说:“我看还是种小麦好。”丁说:“我看还是种油菜好。”针对丙和丁的发言,乙又说:“你们两人的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乙这样讲有没有逻辑错误?为什么?

答:乙这样讲没有逻辑错误。因为丙和丁的意见并非不可同假、必有一真的关系。同时否定它们,并不违反排中律。

2·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亲自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对爱迪生说:

“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之后,惊奇地说:

“什么?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液解一切物品吗?” 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

请问: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

答:这个年轻人说他发明的这种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可是这种万能溶液是必须用器皿来放置的。而只要有这种器皿,就说明这种万能溶液并非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问这个年轻人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实际上点出了这个年轻人“伟大理想”的自相矛盾,所以年轻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3·有个物理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要学生在课堂里回答,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溶化成铁水,体积要增加多少?” 学生甲回答:“溶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三十三分之一。” 学生乙不同意甲的意见,他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 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请你评论一下,甲乙两人谁是谁非?

答:甲没有自相矛盾,而是乙混淆了概念。因为铁水凝结成铁块和铁块溶化成铁水不是一回事,即并非同一个概念。

4· “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所谓作品的社会效果,就是作品对生活所起的作用,即它对社会实践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在这个问题上,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是不对的,不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也是不对的。换句话说,功利主义是错误的,超功利主义也是错误的。我们不能低估一部作品的社会影响,过去,有人把社会上的某些犯罪行为一概归于文艺作品的影响,这是不恰当,但是,说有些描写凶杀、偷窃的作品对某些犯罪行为毫无影响,也是不对的。”

请分忻以上这段引文所存在的逻辑错误。 答:这段引文所存在的逻辑错误如下:

①对“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和“不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这两个矛盾判断同时作了否定,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②对“功利主义”和“超功利主义” 这一对矛盾概念同时作了否定,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5·1919车,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理发师的悖论”。请你分析这个悖论里所包含的逻辑矛盾。 答:这个理发师的规定,包含如下一对逻辑矛盾;如果这个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规定,这个理发师不能给自己刮胡子;反过来,如果这个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规定,这个理发师又必须给自己刮胡子。

6·“这是一张我国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的纸币,一贯钱的大明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