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考物理总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f56d58d4028915f804dc2b9

六、光的色散

1.白光的色散:一束白光穿过棱镜后,白光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

2.三原色光:红光,蓝光,绿光。 七、透镜(光的折射现象应用) 1.透镜的种类:

a.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有2个焦点。

F1OF2F1OF2

b.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有2个虚焦点。

F1OF2F1OF2

2.凸透镜成像规律

如果用f表示凸透镜的焦距,u表示物距,v表示像距,则有如下重要不等式关系: a.u>2f,f

c.f2f,像物异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幻灯机; d.u=f,不成像点;

e.u

e'物区abcdeFO光屏区2FF2Fa'倒立缩小物距区倒立放大物距区正立放大物距区不成像区倒立缩小像距区b'倒立放大像距区c'

凸透镜成像的五种情况图示应注意的问题:

(1)二倍焦距处为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转折点;

(2)焦点处是成实像与成虚像的转折点,但焦点处是不成像点;

(3)物离焦点越近,像越大,像距也越大。

(4)利用凸透镜成像特点解题时主要用“不等式法”。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是:带刻度的光具座、蜡烛、凸透镜、

光屏和火柴,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首先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 9 -

高度。实验时先在带刻度的光具座上固定凸透镜,然后调整蜡烛的位置,最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为止,并观察像的性质,同时在光具座刻度上读出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并和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作比较得出结论。

[课题一]:声现象

[中考要求]: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3、知道声音的三要素 4、了解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课题二]: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

[中考要求]:1、知道光的传播及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知道光的反射,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3、知道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课题三] 光的折射 凸透镜成像及其应用

[中考要求]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规律,会作折射图光路图。 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3、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专题五 热与内能

要点提纲 一、温度

宏观解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微观解释:表示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二、热传递

1.热传递现象:指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是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2.产生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温度差,直到它们的温度相同为止。

3.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良导体:容易导热的物质,如绝大多数金属;

热的不良导体:不容易导热的物质,如塑料、水、空气、玻璃等。 4.热传递的种类: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三、热量

1.热量表示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 2.热量是能量的一种,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焦(J)。 3.物体吸热时,温度会升高;物体放热时,温度会降低。 4.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焦/(千克·℃)”,“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水的比热容:4.2?103焦耳/(千克?℃),是指:一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体质量、温度差以及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多少均无关,由物质本身决定,但物质的状态(固液气)发生改变,比热也会变化。(可以和密度相类比)

- 10 -

5.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即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成正比。

注意:热量的计算中考必考,配分4分,公式2分,数据代入1分,结果1分,属于送分题,一定要写完整算正确。 四、内能

1.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对于同一物体,内能的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就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就减少。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或热传递。 五、热机

1.大部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都是内燃机。

2.内燃机一次工作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注意:做功冲程发生能量转化,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做功过程使汽车获得动力,排气冲程排出了汽车的尾气。

[课题一]:能源和能量守恒

[中考要求]:1、了解能源

2、知道各种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和守恒

3、会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效率

[课题二]:热现象(一)

[中考要求]1、了解温度及温度的单位和摄氏温度。

2、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温度计。

3、知道熔化、凝固、熔点和凝固点,了解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

[课题三]:热现象(二)

[中考要求]:1、知道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及其与压强的关系。

[课题四]:比热容

[中考要求]:1、知道热量及其单位和燃料的热值。 2、理解比热的概念,计算热量的公式

[课题五]:内能及利用

[中考要求]:1、知道物体的内能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2、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和热机的效率及热机中的

能量转化。

3、知道能源、能量守恒定律及各种形式能相互的转化。

专题六 电路

- 11 -

要点提纲 一、物质和电荷

1.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2.电荷: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a.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b.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二、电流

1.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3.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a.保持导体两端有电压;b.电路是通路。 4.电流强度:表示电流强度的物理量,定义式I?电量),电流单位是安(A),测量工具是电流表Q(Q为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t(安培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导线。

A三、电压

1.含义: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单位:伏(V) 3.测量:电压表V(伏特表),在电路中相当于断开的电键。

4.一节新的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正极碳棒,负极锌筒),我国家庭照明电路电压为220

伏,安全电压24伏。 四、电阻

1.物理意义: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2.定义式:R?U(电阻的大小只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而与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I的电流大小无关) 3.单位:欧姆(Ω)

4.影响因素: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还跟导体的材料有关,对于一般的导体,其电阻大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5.测量:万用表(高中要求),伏安法间接测量R?五、滑动变阻器

1.原理: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电阻随着导体长度的增大而增大。 2.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

U(中考考纲要求)。 I

实物图

原理图

电路符号举例

3.铭牌标识,如滑动变阻器铭牌上刻有“100Ω,2A”,说明该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100欧,可以在0~100欧之间连续改变,允许通过变阻器的最大电流值是2安。实验电路接通前,应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调节到最大,以保护电路。 六、欧姆定律

1.内容:通过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