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014de5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8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山中避雨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 4

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 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1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写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你能背会全诗吗?

4. 讨论问题: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 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2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 主题 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 —— 乐—— 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 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 欢喜 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 —— 和—— 无比快乐

、风筝

鲁 迅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 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3. 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放风筝的经历吗?能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

(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可是,你知道吗,著名的作家鲁迅一见到北方的冬季天空上有风筝浮动时,是惊异又悲哀。你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风筝》。(板书:风筝 鲁迅)

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生谈,师补充) 二、教学新课 (一) 整体感知

1.选择你所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个标记。

3 2.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疑难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二)深入阅读: 1.汇总学生疑问。

2.依课文段落顺序师生一起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师生共同解决好下列问题——

a.为什么在北京冬季放风筝于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板书:惊异 悲哀)

点拨:联系上文可知,在“我”的记忆里,放风筝是温和的春日,可北京此时是肃杀的严冬,地上还有积雪,所以是“惊异”,联系后文,原来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来。 由此,我们得到的经验是: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可以通过阅读这句话所在文字的上文,同时联系后文来理解。 b.为什么要极写弟弟的可怜,哥哥的凶暴?

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是因为它已经从探究文章内容上升到探究写法上,而且这个问题颇有难度。教师点拨—— 同学们请思考,解答这个问题,要研读哪一个或几个自然段?

3、4自然段是课文泼墨般至美的文字,抒写得情真意切,是本文的精彩语段。我们一起来品读它,同时,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你从哪儿能读出弟弟可怜来?(生谈)

同学们请看课本22页的插图,你能认出哪一个是弟弟吗? 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吗?

“喜形于色”,“欢呼雀跃”都可以形容他的心情,弟弟执着地仰头观望,即使“项为之强”也在所不惜。所以,同学们说,读的时候你应该怎样读?

明确:陶醉地读,语速较慢。你能读读吗?生(读) 你知道此时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

仰望苍穹,似乎连白云也在对他微笑。可爱又可怜的弟弟慧心发现,要自己用枯竹做风筝。兄弟二人就有了误解与冲突。还有哪些地方能读出弟弟的可怜呢? “我”的凶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一次同学们说应如何读?你读一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