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 先秦—魏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古代文学史 先秦—魏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0329573f46527d3240ce0e0

十、老子老子比孔子同时而稍早。《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不高,有两点可介绍:(1 )形象化的说理。(2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十一、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仁”倡“礼”,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论语》编篡成书最早也在春秋战国之际。在汉代,《论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

《论语》的主要思想:《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1、政治思想 “礼” “仁” 2、教育思想

◆首次提出“有教无类”,打破社会等级界限,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 ◆在教学实践中,他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

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有问题时才加以指点。 ◆教育学生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意因材施教,常常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解答。 ◆教育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提倡学生勤学多问。 ◆自己“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孔子看来,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强调学习和思考结合,而思又以学为基础。要求吸收新知识与复习已有知识相结合,言与行相结合,反对讲空话,只说不做。

3、美学思想《八脩》:“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 襄公二十五年》)

4、文艺思想

①文学批评的标准,无邪: “中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②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诗歌用笔形的方法创造生动感人并包含着某种普遍性道理的艺术形象,从而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的志意,使之兴奋激动并从诗中受到影响、教育和启发。

观:指文艺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观察政治得失和社会风尚;可以发现诗人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诗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交接社会风俗习尚的盛衰,考察社会政治的得失。孔子可以观理论强调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把文艺看成是一定社会政治状况、道德风尚的体现,从而奠定了儒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基础。

群:文学作品可以使广大的接受者沟通感情,和谐交往,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孔子说过“君子群而不党”,所以孔子的“群”不是少数人之间的党同伐异,不是小宗派的群,而是全社会人们之间的群,具有普遍性。孔子群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对人类的发展而言,具有某种永恒的启示作用。

怨:文艺可以对社会政治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揭露。孔安国和朱熹的话指出了怨的内容和怨要有节制。孔子的怨主要是指怨刺上政,即批评指责为政者在社会政治方面的过失。但又不转指上政,《诗经》中很多含怨的作品就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对一切不合“仁”的现象的职责和不满,如兵役制度,征夫思妇现象,殉葬现象,婚姻爱情不如意等发出的种种怨叹。

③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美学思想) 三、《论语》的艺术特色

1、语言含蓄简练,生动形象,富于哲理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晓畅的口头语言为主,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炼、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2、通过对话和行动刻画人物形象3、通过人物故事叙写思想政见

9

◆孔子——孔鲤——子思(孔伋)——门人——孟子

十二、墨子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大约生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子》文章的特点:(1 )由小及大,连类比臂,逐层推理。如《非攻》上篇。(2 )质朴无华,造句遣辞口语化。如《兼爱》。

十三、孟子:孟子,名轲,邹人。作《孟子》七篇,而《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所多之四篇,被称为《外书》。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后世往往以孔子为“圣人”,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

十四、孟子文章的特点: 1 、它的雄辩色彩。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平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辨驳的机会。如《滕文公上》2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1 )典型事例,如《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2 )比喻的例子更多,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为长者折枝”。(3 )寓言故事,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楚人学齐语”。 《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各家的不同:《孟子》问文体和《论语》大致相近,都以语录和对话为主。《论语》中独白式语录占总条数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不到三分之一。《孟子》有长足的演进。即使是独白,有的篇幅也较长。对话犹多长篇大论,又逐渐向比较成熟的说理文过渡的趋势,文风带有战国中期的特征和孟子本人的个性色彩。《孟子》的主要特征是长于论辩。孟子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外人皆称夫子好辩”,“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定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不够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1、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2、运用比喻的方法。

十五、庄子生平及思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庄子“崇尚自然,但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 十六、《庄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现在通行的《庄子》是郭象注本, 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作,《外篇》和《杂篇 》则基本是其弟子和后学所作。《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 十七、《庄子》的文学特色,即《庄子》的寓言特色。1 、奇幻谲诡的想象。如鲲可以自由变幻体貌,由鱼而鸟。2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庄子》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往往能用很少笔墨写出 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3 、细腻逼真的描写。《庄子》在阐释义理时,虚构了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又有非常细腻逼真的“工笔”。4 、谐趣和讥刺横生。如:“得腐鼠”讥刺惠施怕人与他争夺相位的俗态。 十八、荀子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隆礼重法。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即《荀子》)三十三篇,今存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著。 十九、《荀子》说理文特色

1 、先秦说理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如《劝学》。 2 、从文学观点看,荀子说理文值得注意的则是它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点。 二十、《荀子。赋篇》存有礼、知、云、蚕、针五篇赋作。汉代人即把荀、屈当作赋的始祖。 二十一、韩非生平及《韩非子》简况。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

二十二、韩非子说理文的特色: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二十三、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1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共有三百多则。2 、韩非的寓言,往往是彩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

10

3、楚辞 一、“楚辞”: 楚辞是继诗之后的一种独具南方地域特色的新诗体,它是以屈原为代表所创作的诗歌样式,到汉代概称辞赋。“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在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始出现。所谓“楚辞”,当时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帝时,刘向始编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辑为十六卷,命名《楚辞》,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一篇作品,成十七卷,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二、楚辞与赋的区别

1 、从体式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2 、从性质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摹画、夸饰为主,缺少主观感的抒发。

三、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1 、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1 )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楚国民歌一般在单句末尾加一“兮”字,这成为楚辞的主要句法形式。(2 )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①《九歌》就是在民间神乐的基本上加上而成的。②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成不同神祗,载歌载舞,神秘浪漫而有故事性,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③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3 )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2 、楚辞的产生还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总之,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四、楚辞的文体特点:典型的楚辞体,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1 、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2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兮”字“些”字极其频繁地 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五、楚辞与诗经相比有很大不同: 从创作方法来看,诗经主要反映的是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开创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而楚辞却以南方地方风俗喜欢,自然景色,地理名物为主要内容,楚辞作者想象丰富,长于抒情,开创了中国诗歌史的浪漫主义传统。从表现手法来看,楚辞不但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还将之进一步发展为象征手法,丰富了诗歌的审美蕴涵。从句式和篇章结构看,楚辞将诗经的四言句式扩展为更富表现力,容量更大的六七言新句式,并间以兮,些等语气词,这成为楚辞体的重要标志。从作者和作品风格看,诗经多为民间集体创作,风格朴素自然,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家其作品铺张夸饰,辞藻华丽,感情更为丰沛,形成一种弘博丽雅的风格。楚辞的社会文化渊源:楚地的地方音乐的发达;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楚地巫祝祭祀之风盛行;南北文化的交融和影响。 六、屈原的作品:《史记》本传提到名目或著录全文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和《怀沙》五篇。对于屈原的作品看法大体一致的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 篇)《招魂》,共23篇。 七、《离骚》题义辨析1 、《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司马迁之所谓“离骚”可能涵盖“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是分而言。” 2 、游国恩,认为,“离骚”就是《楚辞。大招》里提到的楚国古曲“劳商”。《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这个说法,从音乐和意义两方面提示《离骚》题义,较前人显然更为深入,但在释义方面,似不如马、班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八、《离骚》创作时间: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九、《离骚》的主题,《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因为评价《离骚》与评价屈原是分不开的。《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理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1 、“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洞晓当时形势,提出“美政”理想,但遭歼人排挤打击,楚王又不信任他。他的诗

11

中,以死殉国,集中、鲜明地体现着屈原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 2 、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对于奸佞小人,他痛加指斥。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屈原对理想热烈追求,对群小严厉斥责,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十、《离骚》的艺术特点: 1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2 、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 、比兴手法的拓展。不仅运用了更其丰富的喻象,而且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4 、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1 )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文学表现形式。(2 )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对后来汉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3 )语言丰富多姿,双声叠韵比比皆是。(4 )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 十一、《九歌》篇目。《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作品。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主祭一神。 十二、《九歌》内容。《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司天之神如东皇太一神、云神、日神;司地之神如湘水神、河神、山神;司人之神如命运之神等。 十三、《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1 、《九歌》以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2 、整个诗篇清新凄艳,幽渺情深,体现着《九歌》的基本风格。 十四、《九章》篇目。《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风》九篇诗歌。《九章》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九叹。忧苦》。《橘颂》最早。 十五、《九章》的风格。平实素朴,直抒胸臆,多用白描。 十六、《天问》简况。《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 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 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天问》似是作于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于汉北之时。 十七、《招魂》艺术特色。1 结构精密完美。从“四方”统招由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招。2 长于铺排描摹。 十八、宋玉及其赋作。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 十九、《九辩》题义:《九辩》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惆怅兮而私自怜”的自悲生平之作。 二十、《九辩》的艺术特色及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1 、思想上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2 、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首先,它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其次,是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再次,《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美政”理想:

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香草美人”《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