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035cf29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4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数理学院 学科教学(数学) 杨凯 7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与子女的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时间长内容广范围大。本文不仅探讨不同父母教养的类型更着重探讨对青少年的性格影响,借此以希望父母可以重视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性格的影响,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培养健康的青少年性格。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当代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1967)对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建立在其对家庭社会化实践研究的类型学方法基础之上。主要教养行为因素(如温暖、参与、成熟要求和监督等)配置的差异与程度差异,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导致青少年对父母影响的不同反应。她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 style)、专制型(authori-tarian style)和宽容型(permissive style)三种类型。[1]

二、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探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把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引入到这项研究中来。国内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72对子女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2]

钱铭怡、肖广兰(1998)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养育方式,尤其是不良的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和自尊可能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因素。当父母对子女给予更多关心、温暖与理解时,有助于子女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及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而这有助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反之,负性的养育方式则不利于个体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3]

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具时代特点的问题。当今我国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所导致的家庭结构及其互动方式的变化等等都直接或间接

影响着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并对传统的家庭观念、亲子观念及亲子之间互动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近年来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青少年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子女仇杀父母等恶性冲突事件时常见诸各类媒体。这昭示我们,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或冲突已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广大家长和子女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倡导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无论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父母的支持、陪伴与引导会帮助和谐型青少年确认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更利于其社会化!对于和谐型和情绪型青少年而言,父母给予自主空间意味着父母的授权,正说明了父母的信任与自己的独立,这有助于他们积极适应而对于退缩型青少年而言,他们则需要父母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了解,当他们感受到了父母关注的目光时,便能相信在需要时可以获得及时的支持,从而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获得积极社会适应当退缩型青少年知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去处活动和朋友很少知晓时,可能将父母的自主准予解释为忽视自己的存在\或没有很好地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导致适应不良对于独立性需求日益增强的青少年而言,无论何种人格类型,当感知到父母过多强加干涉等行为控制时,可能会解释为父母不够信任自己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而失去自信,经常出现拖延\社会疏离等消极行为。因此,对于青少年的父母而言,要注意减少行为控制\给予更多自主空间,在关注子女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信任。

三、提高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的途径

1、优化家庭环境、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应主动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素养: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提高更应注重在品德素质的培养,文化素养高的家长不会仅仅在生活方式上关注子女,更注重子女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心”与“心”的方式交流沟通,对子女良好的性格培养更加有利

2、父母应注重与子女心灵上的沟通

自古,中国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存在着不平等。父母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子女只能服从,父母一直以自己的喜好、意愿、情绪对子女发号施令,从没有站在子女的立场去考虑他们的心里感受及承受能力。要想培养子女健康的性格,就要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宠爱溺爱

子女,但是也不严厉惩罚,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子女感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支持,以便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学校、家庭应相互统一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也离不开社会、学校的影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应给与家庭教育以补充,共同塑造青少年完美的人格。学校可以多开展些家庭教育的讲座,让家长更了解每个阶段子女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了解子女的性格特点,学会科学教导子女的方法。

4、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教育与管理水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校和生活的环境,寻找学生个性差异态度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把学校要求的行为规范逐渐内化为学生自我意识中的一部分,增强群体规范的约束力。

四、结束语

目前已有研究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探讨了青少年人格类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父母根据青少年人格特质因材施教提供了参考。后续研究中,需要从纵向考察人与环境整体交互过程,深入探讨发展中个体与环境因素的动态关系。

参考文献

[1]彭文涛.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 阴山学刊,2008,01:69-74.

[2]安莉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尊及其要素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3]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6).

[4]安伯欣. 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5]彭文涛.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曾蓉.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自立人格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7]王树青.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 [8]张英蕾. 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

[9]刘文婧,许志星,邹泓.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6:62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