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总结(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微生物总结(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1063da5a26925c52dc5bf97

[Review of Microbiology(2)]

1) HDV传染源、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2) 我国各地乙肝病人中HDV感染率为0%-10% 3 ) HDV感染的两种方式 联合感染(co-infection):同时发生急性乙肝 和急性丁肝

重迭感染(super-infection):慢性HBsAg携带者发生急性HDV感染

4)HDAg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DV,依次出现 IgM和IgG型抗体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一、HEV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Spherical particle,直径32-34 nm,无包膜,表面有环行山样凹陷,形似杯状,归属杯状病毒科 (二)HEV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黑猩猩、猕猴、食蟹猴 组织细胞培养尚在研究中 (三)HEV基因组结构

为单正链RNA,全长约7.5kb,共有3个ORF 二、HEV致病特点

1)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fecal-oral) 2) 传染源: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病人

3) HEV经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内复制。经肝细胞 释放到血液和胆汁中,然后经粪便排出体外。 4) HEV通过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作用, 引起肝组织的炎症或坏死

5) 表现为急性戊肝、重症型肝炎及胆汁淤滞性肝炎 6) 属自限性疾病,不发展为慢性肝炎

7)青壮年发病率高,以男性为主;孕妇感染死亡率高 三、HEV实验室检查 (Microbiological tests)

1)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EV IgM 或 IgG (与甲肝区别依据)

2)RT-PCR法检测粪便或胆汁中HEV RNA 3)免疫电镜检测患者粪便中HEV病毒颗粒 [HEV GST-ORF 2.1(6326-7145 nt)]

新近发现的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与HCV相似,单正链RNA病毒,属黄病毒科

第29章 呼吸道病毒

一、正粘病毒科—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按病毒核衣壳蛋白和基质蛋白分成甲(A)、(B)、(C)

(一)形态与结构 属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流感病毒结构 (1)核心部分1: 单负链RNA

2 :核蛋白— 抗原性稳定, 具有型特异性 3 RNA多聚酶—为病毒本身编码

(2)包膜内层—基质蛋白(M蛋白) : 维持病毒形状与完整性; 保护病毒核心 ;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

(3)包膜外层—脂质双层,其上镶嵌有突出于病毒体表面的刺突

I. 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

识别靶(红)细胞上受体(N-乙酰神经氨酸)并与之结合,促进病毒吸附。凝集人、鸡、豚鼠等RBC,引起血凝。诱导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性抗体)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

II.神经氨酸酶 (Neuramidinase, NA):

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有利于病毒从细胞上解离释放。诱导产生抗体不属于中和性抗体,但能抑制酶的水解作用。 (二)流感病毒分型及命名

型抗原(NP抗原) 由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组成,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亚型抗原(表面抗原) 由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组成:HA亚型:H1-H15 NA亚型:N1-N9 (三)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

抗原飘移(antigenic drift): 由于基因组发生点突变、基因缺失或插入等基因突变, 导致HA或NA抗原决定簇发生改变。 这种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小,属量变, 可引起中、小型流感流行, 为各类型流感病毒所共有。 抗原转换 (antigenic shift): 由于基因重配引起病毒抗原性的突然改变。这种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 属质变, 可产生新的亚型, 引起世界范围内流感大流行,为甲型流感病毒所特有。 (四)流感病毒培养特性 鸡胚接种 羊膜腔 尿囊腔

细胞培养 原代人胚肾、猴肾细胞、狗肾传代细胞等 无明显CPE

动物体内培养 雪貂、小鼠 (五)抵抗力 (resistance)

耐冷不耐热;对干燥、紫外线、脂溶剂等敏感;酸性条件下易灭活

(六)流感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pathogenicity & immunity) 致病特点:1)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 2) 潜伏期短(1-4天) 3) 传染源: 急性期流感患者4) 流感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5) 侵害部位: 呼吸道粘膜上皮细

21

粗体字部分为教员授课的重点部分,另外请注意纵向的总结。考试时间为4月28日。

[Review of Microbiology(2)]

胞 6) 很少出现病毒血症 免疫特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中和抗体(SIgA、IgG、IgM)亚型间无交叉免疫)细胞免疫—CD4+、CD8+ T淋巴细胞

(七)流感病毒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的分离

患者含漱液、鼻咽洗液接种鸡胚或传代狗肾细胞进行红细胞凝集试验,检测有无病毒 血凝抑制试验 → 鉴定型、亚型

2、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固相放免等

3、病毒抗原检测—免疫荧光法、酶免疫测定

4、病毒核酸检测—核酸杂交、RT-PCR、序列测定 血凝反应: 流感病毒表面的HA能与禽类及各种哺乳类动物红细胞表面的HA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 (八)流感病毒防治原则

疫苗接种: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须与当前流行毒株的型别基本相同 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盐酸金刚烷胺、甲基金刚烷胺、干扰素滴鼻、中草药

二、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一)副粘病毒的主要特性

有包膜,包膜上含融合蛋白F和粘附蛋白,核衣壳螺旋对称,病毒基因组为单负链RNA,不分节段,抵抗力:不耐热,在4℃或室温2-4小时感染性消失;对脂溶剂敏感;耐酸碱,病毒感染的控制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感染婴幼儿和儿童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重要病原。 1.麻疹病毒(Measeles virus,MV)是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一种以发热、出疹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生物学性状:一个血清型 形成多核巨细胞病变并产生包涵体。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低, 加热56℃ 30分钟和一般消毒剂均易将病毒灭活。

(2)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两次病毒血症。

该病直接由咳嗽、喷嚏等飞沫传播或接触污染

物而传染, 99% 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能染病。可引起皮肤, 粘膜, 眼结膜, 口腔, 呼吸道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受染, 发生多种病变。麻疹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

2.腮腺炎病毒 (Mumps virus)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隔离患者以减少传播, 接种减毒活疫苗可获得明显的预防结果

(二)副粘病毒感染的防治

特异性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MMR)

治疗:三氮唑核苷治疗RSV有特效 对症、支持疗法

三、SARS(非典型肺炎)及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ronavirus)。

第30章 肠道病毒(Enterovirus)

小RNA病毒科包括: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 鼻病毒属(Rhinovirus)心脏病毒属(Cardiovirus) 口疮病毒属(Aphthovirus) 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olio)

Polio病毒感染可引起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受损而导致肌肉弛缓性麻痹,表现为迟缓性肢体麻痹,多见于儿童。 一、生物学特性 (Biological properties) 1、形态结构:

球形, 无包膜, φ27nm,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核衣壳蛋白由VP1、VP2、VP3、VP4四种多肽组成。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2. Polio病毒理化特性

抵抗力较强,在污水、粪便中可生存数月;耐酸,耐脂溶剂;对强氧化剂敏感;对紫外线、干燥、热敏感 二、Polio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 致病性

1. 传染源: 脊髓灰质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2. 传播途径: 主要为粪-口途径(甲、戊型肝炎病毒) 3 易感人群:未感染过或未接种疫苗者(1-5岁发病多见)

致病机理:两次病毒学症

第一次病毒血症:肠道局部淋巴结内增殖病毒侵入血流形成。全身淋巴组织及其他易感神经外组织

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在靶细胞中(脊髓前角细胞、背根神经细胞、运动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再次增值后侵入血流形成。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约1/1000) 5、 Polio病毒感染类型 顿挫型感染(90%以上):病毒不入侵中枢神经系统,仅在神经外组织中增殖。

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1%~2%) 引起:无菌性脑膜炎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约0.1%) 引起:暂时性肢体麻痹,永久性迟缓性肢体麻痹,延髓麻痹

22

粗体字部分为教员授课的重点部分,另外请注意纵向的总结。考试时间为4月28日。

[Review of Microbiology(2)]

(二) 免疫性

鼻咽部和肠道分泌型SIgA 血清中IgM 和IgG中和抗体 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

三、Polio病毒微生物学诊断(microbiological diagnosis)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原代猴肾细胞、人胚肾细胞等 37℃ 、7-10天

2、血清学诊断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 3、病毒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等 四、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原则:主要依赖人工主动免疫。 1,疫苗接种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 IPV),又称Salk疫苗。

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 三价混合疫苗:TIPV或TOPV

2,治疗:隔离治疗(>40天),对症处理 ,手术矫正。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肠道病毒

一、柯萨奇病毒 (Coxsackie virus):单正链RNA,粪-口途径(主要)。

柯萨奇病毒所致疾病:引起小儿心肌炎。 二、埃可病毒 (ECHO virus) 即人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

三、新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 * 呈球形,无包膜和突起,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 夏秋季流行,发病多见10岁以下儿童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主要)、呼吸道传播

* 所致疾病: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性疾病等

* 尚无有效疫苗和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 急性胃肠炎病毒

* 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

* 杯状病毒科:小圆状结构病毒、人类杯状病毒 * 腺病毒科:肠道腺病毒40~42 * 星状病毒科:星状病毒

第一节 人类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 一、轮状病毒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 球型,无包膜,φ70-75nm,有双层衣壳

* 内衣壳壳粒沿病毒体核心呈放射状排列,形同车轮辐条

2、轮状病毒基因组及编码蛋白(略) 3、轮状病毒分组

A组,B组,C组引起人类腹泻(A组是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因)

D组,E组,F组,G组引起动物腹泻 4、轮状病毒抵抗力

抵抗力强,在粪便中存活数天至数周;耐乙醚、耐酸,耐碱,pH 3—10仍具感染性;反复冻融仍保持活性。55℃ 、30 min可被灭活。对消毒剂(95%乙醇、酚、甲醛、氯等)敏感。胰酶能增强病毒感染性 二、轮状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粪-口传播途径(主要)、呼吸道 3)秋冬季为高发季节(10月—2月)

4)致病机理:病毒侵袭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细胞功能改变,造成肠道水吸收障碍,引起腹泻,严重者出现脱水、酸中毒,受损细胞落至肠腔而释放大量病毒。 5) 潜伏期1-2天,发病急,有自限性,但婴幼儿(2岁以下)病死率高

6) 免疫性:肠道内分泌型IgA,型特异性抗体IgM、IgG

三、轮状病毒感染微生物学检查法(略) 四、轮状病毒感染防治原则 * 保持环境及个人卫生清洁

* 严格婴幼儿接触物品(奶瓶)消毒

* 特异性预防: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

* 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对症治疗 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主要引起5岁以下幼儿腹泻

杯状病毒(calicivirus):感染对象主要为学龄儿童和成人

星状病毒(astrovirus):易感者为5岁以下婴幼儿,免疫力持久

第31章 疱疹病毒(Herpesviruses)

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es,HHV):与人类感染相关的疱疹病毒病毒。

HHV-1(HSV-1) HHV-2(HSV-2) HHV-3(VZV)HHV-4(EBV)HHV-5(HCMV) HHV-6 HHV-7 HHV-8 三个亚科(three subfamilies)

a 疱疹病毒亚科— HSV-1, HSV-2, VZV b 疱疹病毒亚科— HCMV, HHV-6, HHV-7

r 疱疹病毒亚科— EB virus, HHV-8 HHV的特点:(CPE明显,引起溶细胞性感染,能在感觉神经节内潜伏)

1) 有包膜双链DNA病毒,体积最大的病毒之一。

23

粗体字部分为教员授课的重点部分,另外请注意纵向的总结。考试时间为4月28日。

[Review of Microbiology(2)]

2) 独特的基因组结构。 抗HSV药物: 3)人类病毒普遍感染并终身带毒。 1)无环鸟苷(阿昔洛韦)(ACV) 4) 所有疱疹病毒引起原发感染和复发感染(持续感2)碘脱氧尿苷(疱疹净 ) 染) 3)阿糖腺苷( Ara-A) 5) 病毒免疫力低时易复发,在免疫抑制病人中病情严4)干扰素(IFN) 重。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6) HHV可通过细胞间桥直接扩散。 一、 VZV生物学性状(Biological properties) 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细胞融合后形成多核巨细胞。1、基本特征与HSV相似 HHV感染细胞出现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2、只有一个血清型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3、培养特性: 一、HSV分两个血清型(serotypies): HSV-1 和 HSV-2 * 一般实验动物及鸡胚对VZV不敏感 二、HSV致病性与免疫性(pathogenicity & immunity):* CPE产生缓慢(人胚成纤维细胞) 宿主范围广,增殖迅速。 二、VZV致病性与免疫性:宿主范围窄,增殖缓慢。 1)传染源(sources of infection): 病人及无症状病毒(一) VZV原发感染 携带者 1.传播途径:呼吸道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皮肤、粘膜及性2.多见于儿童,产生二次病毒血症 接触传播 ,呼吸道传播 3.全身皮肤水疱样损伤(水痘) HSV感染类型: 4.水痘痊愈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 1)原发感染 (primary infection) * 成人初次感染VZV,多发生病毒性肺炎,病情较重 HSV-I型——主要引起疱疹性龈口炎、疱疹性咽炎、* 孕妇感染VZV可引起流产、死胎或胎儿畸形 疱疹性角膜炎、皮肤疱疹性湿疹、单纯疱疹性脑炎等(二)VZV潜伏及复发感染 (主要感染人腰部以上的粘膜及神经系统) * 潜伏部位:脊髓后根神经节,颅神经感觉神经节 HSV-2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 * VZV 沿感觉神经轴索到达所支配的皮肤 2)HSV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 疱疹串联成带状(带状疱疹) * 原发感染后HSV-1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和颈神经节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 * 原发感染后HSV-2潜伏在骶神经节 * 涂片染色,检查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3)HSV复发感染:受因素刺激,潜伏病毒被激活,增*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VZV抗原 殖后沿感觉神经纤维轴索下行到末梢而感染黏膜或四、 VZV感染的防治 皮肤上皮细胞。 1)接种VZV减毒活疫苗(Oka株) 4)新生儿感染 2)注射VZV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多为围产期perinatally 3)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和IFN治疗 母亲有新近原发感染风险大 第三节 人巨细胞病毒(HCMV) 羊膜早破风险大 一、 HCMV生物学性状(Biological properties) 喂奶及护士甲沟炎也可传染 对宿主和组织培养均有严格种属特异性,细胞病变特病情可轻可重,局部皮肤损害到全身系统损伤 点,细胞肿大,核巨大,形成巨细胞,核内有致密包出现脑炎症状病情严重 涵体。体外感染人成纤维细胞,形成巨大细胞,核内有较大比例的后遗症( residual disabilities) 具特征性致密包涵体。 Acyclovir治疗 二、HCMV致病性: 对于高风险的母亲刑剖腹产caesarean section 1.传播途径:口腔、生殖道、胎盘、哺乳、输血、器三、HSV实验室检测(了解) 官或骨髓移植等 四、HSV感染防治原则 2 .易感人群:2岁以下婴幼儿易感,绝大多数呈隐性特异预防: 感染 尚无有效HSV疫苗 3 .潜伏部位:唾液腺、乳腺、肾小管及其他腺体细胞 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4. HCMV感染类型(了解)

粗体字部分为教员授课的重点部分,另外请注意纵向的总结。考试时间为4月28日。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