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里根的经济政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论里根的经济政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129309a51e79b8968022667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小龙,于是美国不得不面对商品成本更低的四小龙的竞争,以及他们的后来者——中国;以此类推,估计再过几十年,美国可能还要面临来自非洲的廉价商品的竞争;??

如果将这一问题叫做“蛋糕膨胀效应”,这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经济结构最为齐全和成熟的美国将要受到来自各个梯级经济体的竞争,这种局面要求美国经济中的各个行业都要与比它价格低廉得多的商品竞争。要想避免这种不对称的竞争,只有两种办法:

1.美国退出全球经济体,这当然是不可能的,那将意味它首先必须经历一场不敢想象的大衰退——对它的生产和消费部门而言都将是场灾难。

2.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那也行不通,因为长期以往导致的后果将是美国经济在这个世界经济中迅速地降级。

这也成了各国在和平条件下不得不面对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难题,因为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通过战争解决那些和平手段不可能解决的经济问题。

日本面对这种难题采取了政府指导性的产业升级政策,放弃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把传统的产业转向劳动成本低廉的国家,但是实践证明效果并不明显了,因为这里面存在本国汇率的升值压力、竞争对手享受政府排他性的政府补贴、

[24]

境外企业的替代效应以及从境外子公司进口远远大于其资本在海外的收益等等因素。罗而且,[25]美国的GDP在1986年就已经达到了5,290,129,000,000美元的规模将

伯特·布伦纳认为:这就是日本在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长期不振的深层次原因。

意味着美国如果实现行业整体升级的话,付出的代价将不敢想象。同时,政府指导的行业政策将违背美国行业自由的原则——而这一原则一直被认为是美国自由精神的象征之一。

(二) 、全球化中的里根赤字

面对这种局面,里根认识到:美国商品面对新兴国家的竞争失去了部分市场,国内工会的不满情绪正在抬头——美国的传统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数量众多的工人失业,贸易赤字也变得日益庞大。但日、德等国大量购买的美国国债,也让里根多少得到些安慰,因为这本身说明了美国的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的支柱。

这种逻辑也就形成他对待国际贸易的一种新的思维,国外资金的进入,虽然使得美国成为了最大的债务国,但这种结果也使得美国人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平抑了美国的物价——帮了格林斯潘的忙。同时大量外资的涌入满足了里根增加投资的愿望——这一目标没有在1982年供应学派的政策下实现,这也有利于美国低利率环境的形成,这种环境提高了美国人对经济的预期,刺激了他们的消费热情,这种热情也是日、德等国新兴国家所依赖的——美国市场是他们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这种依赖变得越来越密切,使得里根能够顶住国内的压力——虽然他经常声称他将要

第 13 页 共 16 页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设立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壁垒,但却从没有真正地实行,因为他明白: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已经成了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共同的依靠,虽然他们当时面对着很大的困难和麻烦,但是他们已经避免了更大的困难和麻烦。更重要的是:有迹象表明美国的企业将在军工、金融、证券、保险、软件、IT等方面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充当主导角色。这些利好的方面让里根班子兴奋不已。唯一的遗憾就是里根的赤字。

有人说,里根虽然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他把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衰退的“期票”丢给了以后的总统,指的就是联邦惊人的赤字。卡特卸任的时候交给里根1981年的预算赤字

[26]是550亿美元,而里根第一年就把变成了1,200亿美元,里根在任每年的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重都在2.5%左右。[27]1989年里根卸任时候留下了23,000亿美元的赤字包袱。值得庆幸和不幸的是:里根的财政赤字和美国以前的赤字在意义上不一样,里根的赤字是它减税和通货紧缩的结果,而不是支出扩张的结果,这使得它能相对有效地避免高通胀;另外,高赤字给美国经济的预期带来消极影响,1990年经济的不知缘故的衰退就是一例。[28]我认为对于美国1989年5,703,521,000,000美元的GDP规模而言,如此的赤字还是能承受的,同时这个赤字里面有很大部分是政府外债,而主要的债权国是日本、德国等国,由于他们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使得美国政府能够心安理得地享用这样庞大的赤字。这里不可否认:这的确是里根投机性经济政策的结果。这一结果就要求他的后任必须能够妥善地解决——克林顿的削减赤字的效果就不错。所以我认为在这方面的过度焦虑是没有必要的。

五、 评论

对于里根经济政策的反常规性、无体系性及出人意料的结果,美国国会民主党称之为“巫术经济学”,80年代的里根的“巫术经济学”给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带来了新的思考——反思原来的传统经济理论、同时也尝试着新的理论和政策突破。这可能就是里根这种本身很难确定的“经济理论”的意义所在了。[29]胡佛研究所的经济学家、里根政府的前国内政策首席制定人马丁·安德森说:“认为的确发生过里根革命,或里根曾赋予这种革命以生命,都是错误的。事实上这种革命造就了里根,同样的力量将会持续到本世纪末。”——[30]美国经济在1993年出现的“奇怪的复苏”也印证了安德森的预言。

通过研究里根的经济政策,我们发现了世界各经济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遇到一个重要的阶段性问题,上文所提到的各个经济体级次产品的过度竞争问题——即“蛋糕膨胀效应”,这就给我们正在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新的思考,这种思考要求我们提前准备以应对我们以后将遇到的不对称竞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那种情形就像现在的美国、日本一样。

第 14 页 共 16 页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美国]罗伯特·布伦纳.王生升\\译.繁荣与泡沫[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41页

[2].杨鲁军.论里根经济学[M].学林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53-63页

[3] [美]赫伯特·斯坦.金清.赫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213页

[4] 叶进、李长久.里根[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2页

[5] [美]赫伯特·斯坦.金清.赫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204页

[6]. [美]保罗·克雷·罗伯茨..杨鲁军、虞虹、李捷理\\译.供应学派革命[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6页

[7] [美]赫伯特·斯坦.金清.赫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215页

[8] [美]赫伯特·斯坦.金清.赫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215页

[9] [美]赫伯特·斯坦.金清.赫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216页

[10] [美]罗纳德·里根.何力 译.里根回忆录[M].新华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2页 [11].宋玉华等.美国新经济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52页

[12] [美]赫伯特·斯坦.金清.赫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229页

[13].刘绪贻.杨生茂.战后美国史[M].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483页

[14] [美]赫伯特·斯坦.金清.赫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398页

[15] 宋玉华等.美国新经济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53页 [16] 叶进.李长久.里根[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26页

[17] [美]赫伯特·斯坦.金清.赫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250页

[18] 宋玉华等.美国新经济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53页 [19] .刘绪贻.杨生茂.战后美国史[M].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485页 [21] .刘绪贻.杨生茂.战后美国史[M].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486页

[22] .[美国]罗伯特·布伦纳.王生升\\译.繁荣与泡沫[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

第 15 页 共 16 页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版.第23页

[23] .[美国]罗伯特·布伦纳.王生升\\译.繁荣与泡沫[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32页

[24] .[美国]罗伯特·布伦纳.王生升\\译.繁荣与泡沫[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134页

[25] [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伍小鹰.许宪春.叶燕斐.施发启\\译.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OECD.2003年11月第1版.第262页

[26] [美]赫伯特·斯坦.金清.赫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401页

[27] 叶进.李长久.里根[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38页

[28] [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伍小鹰.许宪春.叶燕斐.施发启\\译.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OECD.2003年11月第1版.第183页

[29] 叶进、李长久.里根[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38页

[30] [美]赫伯特·斯坦.金清.赫黎莉译.美国总统经济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379页

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