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合作 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 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加强产学研合作 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 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1320432ff00bed5b8f31d14

加强产学研合作 多方位促进技术交流 文/曹兆敏 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

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是首批获得国家批准的国家级技术转移基地之一,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是组织与整合学校高新技术资源面向市场,实施企业化运作的服务性机构;中心秉承学校科研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心严格遵循着“立足上海市,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宗旨,坚持\公平、公正、互惠、互利\的服务理念;以优秀的人才、高新的科技成果、完善的管理,与国内外各机构、企业结成牢固的合作伙伴,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整合国际技术市场资源,将技术创新各阶段成果以多种方式向国内转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配合企业共同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申报国家、省、市、地区各类科研基金,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加深对技术转移理论、政策和方法的研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贡献。

发展特色(一级标题) 通过几年的发展,中心的业务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心组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知识转移战斗力的技术经理人的队伍,目前拥有全职、兼职人员共四十八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研发人员占半数以上;通过几年在技术转移工作中的探索与发展中,特别在国际技术合作与转移中业绩显著,与各大跨国大公司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业务突飞猛进,培养出若干能够独立完成国外引进技术开发项目的梯队。主要发展特色有:

(1)重点地方与企业合作的确定原则

重点地方与企业合作的确定原则是,a、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各地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b、具有相当规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c、与上海交通大学已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如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企业。d、近期与学校有较大合作前景的企业

(2)为已合作地方及企业提供服务的措施

根据现阶段已构建的校企合作大平台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包括技术服务,科技人才、经营人才输送与培养。

(3)坚持走国际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心充分利用地处上海市的地域、区域优势与诸多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几年来的紧密合作,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各国政府、国际企业的充分认可,同时中心也积累了国际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并在国际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坚持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努力为国内外企业输送培养了大量复合型高科技人才,跟踪国际发展动向,为我校大范围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人才基础。

中心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以日本、德国企业等为主,与我中心合作的有日本欧姆龙、日本NTT、日本三菱电机、日本网屏、日本NEDO、日本能率、德国西门子等等。

技术转移的四种服务模式(一级标题)

近年来,技术转移在我国已由理论上的研讨,迅速转为政府政策层面的决策和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广泛参与的行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也似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北京是国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

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多种技术转移服务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机构都有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商业模式。总结这些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将来的工作,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的主要服务模式有以下几种:

中介代理委托开发(二级标题)

由技术转移中心前期对技术进行评估并进行包装,利用与各地方合作的平台吸引企业,从而全程跟踪,参与一系列的商务洽谈直至项目合作成功签约。委托开发,由企业客户根据市场的需求向中心提出技术要求,并将其委托给中心,由中心组织科研人员开发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技术成果,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等,有了中心的全面服务,委托方也能减少寻找合适研究机构的机会成本。

技术集成(二级标题)

通过充分整合学校的科研优势,策划组织多学科交叉、多梯队组合的攻关模式,承担重大产学研项目的模式。

技术服务地方服务(二级标题)

①洽谈会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科技洽谈会,促使企业、各院系达成合作意向,从而既推广了各院系的科技成果,又解决了企业急需技术难题。

②地方办事处模式,即与地方政府共建地方办事处,办事处挂牌在当地,由当地政府的科技部门负责与中心建立长期联系,提供地方合作需求,这种模式在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了制度化的技术转移平台,更加有利于研究所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合作。

③地方工作站模式,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工作站,中心直接安排科技专家进驻工作站,有效利用交通大学科技资源服务地方产业需求,开展技术转移及其相关工作,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孵化服务(二级标题) 与各地区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园区紧密合作,挖掘大量贴近产业化项目与成熟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

技术转移的运营模式(一级标题)

由中心依托学校科技与人才资源、企业资源、地方政府资源构成三角稳定关系,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协同与合作开展技术转移,共同创造社会效益、实现价值;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中心的科技与人才资源整合优势与组织协调作用,以技术营销和知识营销组合为创新手段,项目切入为重点,构建交流合作平台,实施市场化运作,促进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先导的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并注重省校合作、地校合作和国际合作的组合互动,不断深化科技合作,提升重要目标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技术转移机制规范与创新并举。技术转移活动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四种规范化方式开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践技术转移市场化机制。

重点地方、企业合作的交流与联络服务(二级标题)

双方联络员落实到人,全面掌握企业现状,制定联络计划。对重点企业的需求与服务要定期研究(每半年),并提出进展报告。与各地方政府、重点企业的交流与互访(包括高层领导间的互访)每年 1~2 次。

技术转移与科技合作服务(二级标题) 根据国内各地企业需要,优先向合作企业推介学校及国内外相关技术成果;

在项目对接与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贯彻同等条件企业优先原则;对投资力度较大的项目(金额超过 500 万元)或需跨系、跨学科的重大项目,企合委落实专人进行跟踪服务。对国家计划及省市单列重大项目,学校应优先与有优势的成员企业联合申报或联合投标。

人才培养服务(二级标题)

经管学院高层次管理人才培训(含MBA课程进修)一般应纳入计划;企业如有需要(计划之外),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尽力协调解决。优先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远程教育网站,提供人才培养便捷途径。

科技信息与商情服务(二级标题)

竞争情报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信息中心将根据各地企业需求,每年可为企业提供商情报告

投融资服务(二级标题)

利用学校已有的投融资渠道及专业策划人员的优势,拟试点为企业提供项目投融资服务,包括商业计划的编制与投资渠道对接等。

发展战略编制服务(二级标题) 根据地方政府和企业需求,国内合作及技术转移政策研究中心可从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层面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发展战略编制服务。

咨询服务 (二级标题)

根据企业特殊需求,推荐相关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相关费用由企业支付。

技术转移及服务的业绩(一级标题)

推动全校横向合作进一步扩大(二级标题)

横向合同数共993项,合同总金额3.3亿元。其中,与上海市企业签订的合同数为515项,合同金额1.71亿元;国际合作项目115项,合同金额2900万元。同时,本年度获上海市国际技术转移项目、支援西部开发基金、联合利华基金、联盟计划、星火计划、华为基金、上起汽车基金立项30余项。

形成几个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二级标题)

2006年,与上海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海域MB”自主车型整车开发实施协议》,项目总经费2800万元;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板的开发与应用综合机理研究”合同》,项目总经费550万元,总投资1100万元;学校与中国玉柴机器集团签订《混合动力汽车开发》项目,合同总经费280万元;2007年12月,为推动二甲醚汽车的产业化,我校与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单位组成产学研团队,进一步实施二甲醚发动机及汽车产业化和二甲醚汽车示范运行工作,同时建成了国内第一个车用二甲醚加注站。

2007年,学校为纳米研究院研制成功可广泛应用在快速检测心肌梗塞、肝炎、艾滋病、心肌梗塞等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探测器”,相关论文在国际核心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2007年末,通过和德国Invitek公司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纳米核酸诊断试剂已顺利进入欧洲市场,下一步,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到肿瘤分子诊断领域;3月,环境学院与工程学院与国际至明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先进半导体器材有限公司(ASM公司)签署了“环境友好轻质高模铝基降噪复合材料”的技术开发合同,合同总额为人民币1200万元;同年12

月,双方共建“上海交通大学-ASM公司(香港)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在交大揭牌;4月学校与上海市电力公司签署战略6项合作协议,金额达1500万元。双方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机制,共同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年底,与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签署了5年1.5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双方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致力于建立若干个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研发平台和基地。

产学研合作基地取得新进展(二级标题)

学校与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服务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与闵行区政府、自主园区共建三个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打学生创业中心、科技成果展示中心;与青浦区人民政府签署区校合作协议,每年提供专项资金100万元,共建打学生创业平台;在无锡市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分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金属新材料工程中心;与铜陵市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大学生创业工作初见成效(二级标题) 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科学园区在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徐家汇青年创业孵化园等园区共建打学生科技创业基地而形成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园中园。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交大分基金支持、资助下,培育和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31项、科技企业31家,形成专利、软件著作权等32件。

典型案例(一级标题)

加强国际技术转移与企业孵化(二级标题)

学校与中加农业国际研发中心就燕麦米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加强了国际技术转移 ,企业孵化。

经济社会效益:本项目属于中国和加拿大政府合作项目,本项目组成的合作团队由中国与加拿大共同组建联合研发机构,通过对加拿大农业部提供的燕麦农产品开发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储备进行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燕麦深加工工艺技术及其产品,在上海市南汇区农业示范园创建中加农业国际研发中心,进行包括燕麦在内的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新型功能食品的开发等研究工作,建立示范型中试生产线,并进而在国内组建燕麦等功能食品的深加工产品的大型企业,满足我国和世界日益增长的健康食品的需求,既丰富健康食品的内需,并提供出口。

该项目的成功将有助于我国的粮食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以及功能性食品产品的开发技术,有助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农民收益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树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典范。

联合开发实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二级标题)

与欧姆龙传感与控制研发中心(上海)就实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联合开发。

经济社会效益:本项目旨在追求核心技术,以突破WSN技术的瓶颈为主要目标,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技术上产生一到两项创新的特色,由欧姆龙引进技术并联合学校科研团队联合攻关,推动国内WSN技术基础研究的发展,同时形成极具价值的行业应用模型,从而进一步带动WSN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