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高考文言语段虚词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趣味高考文言语段虚词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166ef70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a

⑧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⑨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⑩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代词性短语之前,可译为“因为”; ⑾连词,用在分句之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⑿介词,可译为“在”;

⒀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⒁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⒂动词,可译为“用”。 ⒃通“已”,已经。

以------常见用法:①介词。常见翻译有:把,拿,将,用。②连词,跟“而”一样,有8种关系,常见的表目的、表原因、表修饰,除了不能有转折关系。

(特别关注)1.动词。以为,认为。例句: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特别关注)2.介词,表原因。例句:岂以一璧之故欺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3.介词。凭借……身份,按照。例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十三)因

①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②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③因。其常④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⑤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⑥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⑦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⑧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⑨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⑩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答案:

①介词,可译为“根据”; ②动词,可译为“沿袭”; ③名词,可译为“原因”; ④介词,可译为“趁着”; ⑤连词,可译为“于是”; ⑥介词,可译为“凭借”; ⑦介词,可译为“经由”; ⑧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⑨介词,后面接名词或代词,可译为“因为”; ⑩连词,后面接分句,可译为“因为”。

因------常见用法:①介词。依照,根据,凭借。②副词。 于是,就;因而。

(特别关注)1.介词。趁着,趁此,趁机。例句: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例句: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特别关注)2.介词。通过,经由。例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特别关注)3.动词。沿袭,继续。例句: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黄鸟①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②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③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④于昔。吾乡之美已闻⑤于世人。世人皆欲老⑥于吾乡,此乃多人言⑦于我也,非吾杜撰耳。⑧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⑨于是,不亦乐乎 答案:

①音节助词,无实义;(此点少见,可忽略) ②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③介词,可译为“到”;

④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⑥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 ⑦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⑧连词,放在句子开头,同现代汉语用法,可译为“于是”;

⑨介词,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

于------常见用法:介词。①在,从,到。②向,对,对于。③与,跟,同。④超过,比……还……。

(特别关注)1.连词。由于,因为。例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特别关注)2.介词。表被动,翻译为“被”。 例句: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五)与

朝过夕改,君子①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②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③与!其④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⑤与汝之力,寇尚难⑥与也,应使众⑦与其事,⑧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⑨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⑩与 答案:

①动词,可译为“赞许”; ②动词,可译为“给予”; ③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④介词,可译为“和”;

⑤连词,可译为“和”; ⑥动词,可译为“对付”; ⑦动词,可译为“参与”; ⑧动词,可译为“结交”; ⑨动词,可译为“帮助”; ⑩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与------常见用法:介词。①和,跟,同。②比,和……比较。③语助词,“欤”,呢。 (特别关注)1.动词。给,给予。例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特别关注)2.动词。结交,亲附。例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特别关注)3.动词。赞许,同意。例句:吾与点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特别关注)4.动词。参加。例句:骞叔之子与师。

(十六)则

“此①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②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③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④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⑤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⑥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⑦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答案:

①副词,可译为“就是”,“是”;

②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此点少见,可忽略)

③连词,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④连词,表承接,表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⑤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此点少见,可忽略) ⑥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可是”;

⑦连词,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此点少见,可忽略)

则------常见用法:连词。①表承接,“于是,就”。②表转折“可是,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特别关注)1.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特别关注)2.连词。表示条件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特别关注)3.语气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七)者

李白①者,诗仙也。为当国②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③者,山中与幽人对酌,状若仙人④者,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⑤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⑥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答案:

①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面,起停顿作用,不译

②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

③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④前面有“若”“似”“如”等词,译为“像……的样子”“……似的” ⑤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⑥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者(特别关注)1.代词。翻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特别关注)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例句: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特别关注)3.放在句末,引出原因。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4.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5.判断句的标志。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别关注)6.用在“今”“昔”等时间名词后面,可译为“……的时候”,可不译。例句:昔者十日并出。(《庄子》)

(十八)之

一僧欲①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②之应。久③之,此僧以箪食瓢饮④之属至南海,无伴⑤之偕往,徒一人耳。遂夸⑥之于唐僧:“此何难⑦之有”唐僧曰:“汝⑧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⑨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⑩之乎” 答案:

①动词,可译为“到”“往”; ②代词,可译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