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1b8e4202e3f5727a5e962fe

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为此,扬州市应根据中央、省委对新型城镇化的部署要求,把握好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扬州城镇体系 为适应“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在2020年前应积极推进城镇体系规划的科学实施,加快打造江都、仪征、高邮、宝应四大城镇群,以促进江广融合,构建以扬州特大城市为核心、江都和仪征为两冀、江都—高邮—宝应经济带为廊道、四大城镇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形成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区域城镇发展格局。

推动城镇集群化发展,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做强一体两冀扬州南部城市群,将其打造成苏中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使其成长为带动、辐射苏中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远看扬州市区“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是科学的,具有前瞻性,但从城镇化进程的近、中期看,其成本也是较大的。因此,我们认为近、中期内扬州市区应巩固西部,着力发展东部,首先实现“一体一翼”的目标,尽快实现江广融合。依据是:一是交通优势,它具备了现代化大城市应有的交通设施,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河、长江。同时扬州和江都之间的空间足够满足扬州城区发展的需要。二是区位优势,扬州东与江都西的距离要小于扬州西到仪征东的距离,扬州与江都间的杭集、泰安、湾头等小城镇发展基础非常好,为扬州和江都的整合提供了便利。三是传统习惯,扬州、江都两地的居民的日常交流已经十分密切,扬州的商业服务设施早就为江都市民所接受,目前两地已基本相接。四是环境优势,扬州与江都之间有许多公园、湿地,七河八岛,环境优美,十分宜居。

大力培育区域大中小城市。扬州市区,应重点提升其综合功能。同时以大城市作为扬州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尽快将江都区建成有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3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充分激活和发挥江都区的聚集经济、辐射带动和吸纳乡村人口的能力,使之成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带动区域发展的主体。推动高邮、宝应建成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以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发挥对内辐射带动作用。高邮、宝应两地资源,尤其是农业资源富集、交通便利、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综合承载力,各有一个省级开发区,各自形成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可据此强化两地的产业支撑,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益,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合理引导人口、产业向城区集聚,强化与扬州、江都之间的经济联系,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并形成南北经济带,力争在2020年前将高邮、宝应建设成为产业支撑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中等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扬州粮仓。积极发展小城市,并将之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之一。目前,江都沿江经济开发区、扬州空港新城及省扩权强镇试点小纪镇具备发展小城市的条件,现阶段应通过三地产业的发展,进行人口的有效扩张,提高人口集聚规模和公共服务能力。

积极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11个重点中心镇。出自对打造“三个扬州”的战略考虑,2010年新一届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扬州市确立11个重点中心镇,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11个重点中心镇应立足于现有优势和基础,大力培育城镇特色经济,促进所在区域内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提升城镇功能,塑造城镇形象,使之成为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支撑。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应围绕周边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着力解决生活集中、服务“三农”、

商贸流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等问题。引导乡村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中。

2、培育城镇产业链,走园区共建之路,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产业是城镇化的支撑,产业发展得好的地区往往也是城镇化成功的地区。我们可以造城,但我们却不能造市;我们可以不断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但我们却不可以驱赶农民进镇。目前可借鉴江苏省南北共建经济园区思路,发展镇域经济,既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又可吸引农民进镇,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从2007年4月30日第一家南北共建园区——无锡锡山丰县工业园诞生起,截止目前为止,全省已设立南北共建园区37个。鉴于扬州市城镇化南高北低,区域面积则相反之现状,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扬州北部特别是宝应城镇化率,有必要采取我省南北共建园区思路,借助省政府《关于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苏政发(2013)30号)精神,走园区共建之路。一是共建对象的选择。除苏南5市外,落户扬州市的世界500强企业和扬州市境内的中国500强企业均可作为共建选择对象。首选扬州市国家级园区——扬州经济开发区。二是共建模式和机制的选用。可借鉴和吸收苏南、苏北共建园区的成功经验,首推“行政托管”模式,吸引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或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前来投资或扩大投资范围。此种模式省内外均有成功范例。2005 年 8 月徐州借行政区划调整之机将铜山县的大黄山镇、大庙镇划归鼓楼区行政管辖,两镇的人、财、物整建制交由徐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其结果使徐州经济开发区的面积由原来的 25.6 平方公里扩大到 152.8 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3.9 万增加到近 20 万。此举开启了徐州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大幕,2010 年徐州经济开发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扬州空港新城拟采取类似模式。其次产业招商模式,利用高邮、宝应两地的优势产业,吸引资金实力雄厚、园区开发经验丰富、急需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发达地区政府或园区、大企业前来投资共建。在合作机制和利益分享方面,可参照江阴——靖江工业园实行的共建机制。

3、通过制度创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力

针对扬州小城镇空壳化较严重的情况,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要用强力的行政手段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来有效制止小城镇建成区的蔓延,因为这种无序的蔓延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时,面对现实,迫切需要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刺激消费需求。目前,扬州市积极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耕地正向经济合作组织与家庭农场或种田大户集中,这符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并且这一趋势将会愈加明显。2012年底,扬州市常用耕地面积231978公顷,农业从业人员338926人,人均种植面积0.68公顷;如按规模种植人均2公顷计算,将会减少农业从业人员222937人。如果剩余劳动力均到城镇定居,城镇化率将会提高5个百分点,加上随行家属,就会达到10—15个百分点;即使打个对折,也有5—7个百分点。要能促使转移出的农民在城镇安居,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生存竞争力。除了户籍制度改革之外,还要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实现城镇对“人”的集聚效应的发挥。

一是学习借鉴无锡等地的“双臵换”和“三集中”经验,即用土地经营权换社保,用宅基地换商品房;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要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退出机制,根据国家发改委城镇化改革方案的思路,可建立城镇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与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二是积极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程。农民变市民不是简单的改变户籍,城镇要吸引人,更要留住人,要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城镇新老居民社会服务的均等化。只要进城农民在城市有稳定就业、住房,缴纳一定年限社保金,政府就应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其市民化待遇。要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