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背景文件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巴以冲突的背景文件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1baf9d484868762cbaed525

中东地区地形错综复杂,个别差异大,有辽阔沙漠、带状高山、大面积的高原及草原,以及冲积平原,但气候上却一致呈现出干燥大陆气候。

中东地区是世界常规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是石 油 输 出 国组织(OPEC)11个成员国中的六个。2006 年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为1012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1.5%。中东石油是世界能源市场重要供应源,也是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命脉。

此外,中东地区是除佛教外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皆以耶路撒冷为圣地。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生地麦加及辞世地麦地那也在这地区中的阿拉伯半岛。犹太人视巴勒斯坦为上帝应许之地,而基督教亦起源于巴勒斯坦,后来才向希腊人和罗马人传教,穆斯林亦视古都斯(耶路撒冷)为第三圣地。

中东地区人口总数约为4.9亿,包括大大小小数十个民族。其中以穆斯林为主体、人口过千万的民族包括:一、阿拉伯人人口约有2.8亿,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即阿拉伯国家联盟22个成员国。 二、土耳其人人口约5500万,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和塞浦路斯。三、波斯人人口约3600万,主要分布在伊朗,在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也有一定分布。四、库尔德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缺乏确切的人口统计,不同的统计数字相差悬殊,较高的统计数字为2600万。五、阿塞拜疆人是伊朗的第二大民族,占伊朗总人口的25%,约为1600万。六、普什图人是阿富汗人口最多的民族,约为1200万,占阿富汗人口的40%以上。七、柏柏尔人“柏柏尔人”是外族对他们的称呼,他们自己并不使用这个称呼,而是自称“阿马齐格”(单数)或“伊马齐根”(复数),意为“自由

9

人”。柏柏尔人是伊斯兰征服北非地区前的土著,被伊斯兰征服后皈依了伊斯兰教。由于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长期融合,人口估计在1400万到2500万之间。主要分布在北非,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国。 人口以非穆斯林为主的民族包括:一、犹太人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字,全球犹太人为1298.6万,其中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为516.5万人,占以色列总人口的77%。二、科普特人埃及的少数民族,信奉基督教。其占埃及人口的比例,最低的估计是3%,最高的估计是15%-20%,其人口数也有从200万到1500万的不同估计。 此外,中东还有一些民族,如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等。

中东地区的多数国家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所以中东地区可说是伊斯兰教世界,但也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与犹太教。阿拉伯人穆斯林和犹太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的原因,除了一般认为的宗教信仰差异外,主要还是政治因素,双方内部都有激进分子不断加剧对立,进而演变成全面冲突与流血事件,甚至演变成区域性的军事战争。

(二)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

巴以冲突是持续中的冲突,为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一部分。巴以冲突不能够简单地

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

巴以冲突是从19世纪80年代后的巴以冲突开始而持续至今的。 数个世纪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随着犹太居民的增多,他们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10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上次巴勒斯坦领区77%给予阿拉伯人,成为今天的约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但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Negev)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相对少的人口获得了较多的领土。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不接受。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

战争后,以色列将有6万巴勒斯坦人赶出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所规定的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

11

不断。 中东成为恐怖主义的热土,巴勒斯坦人用接二连三的自杀性人体炸弹的袭击以色列人,并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等政治恐怖事件。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三次中东战争,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计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从而确定了以色列在战略上的优势。但是,这场战争并未给以色列带来所期盼的和平,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今天的阿以局势,使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同时遭受着冲突之痛。 这场战争不过是1948年阿以冲突的延续,客观上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在50年代泛阿拉伯政治运动逐步取得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当时,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签署了《共同防御协定》,并且在战前传递出了“要毁灭以色列国”的声音。而以色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