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1f97c785f0e7cd185253652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戴建国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我国的传统教学有许多很多好的方法,如注重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和生长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知识掌握系统完整等,不足是过于注重结论的记忆,忽视对知识发现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学习方式以接受式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等,对这些优势和不足,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全面、准确地落实课改的精神实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对改革目标描述中反复用了“过于注重”或“过于强调”的语句,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等,从中我们看出,此次课改要改变的是原来课程实施中片面的部分、做的过头的部分和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是在原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并不是要把原来的做法全盘否定。在实施中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把握好度,在继承和发扬好的方面的前提下,纠正不足的方面,要防止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纲要》有许多新的提法,如课程功能上要实现三位一体的目标;课程设置要体现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等。教学创新要结合《纲要》的精神来进行,新课程的“新”就体现在这些新提法上,这也是教学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二、关注基础与注重发展的关系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不仅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个基础性目标,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发展性目标,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

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必须明确,课程改革绝不是不要或削弱基础知识,更不是反对知识

与技能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之上,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有缺陷,必定会影响人的发展。忽视基础,或基础目标尚未成功,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实际的“泡沫改革”。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重新认识新构建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全面完整地落实。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设计。态度情感不是每一节课刻意追求的,应当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将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使基础与发展成为一个整体。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教师不再主宰课堂,教师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淡化主角意识,把表演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是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仍然起着主导的作用,只是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直接的变成了复合的、间接的,教师的活动主要是进行组织、指导、设计、引导、启发等。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来实现的。课堂上要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双边活动,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实践、体验、探索、成长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索、互相合作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离开了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离开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出不了好课。

四、鼓励赞赏与客观评价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想方设法激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可是,一些老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乐学的氛围,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不论回答是否真实准确,只要学生发了言,不是说“好极了”,就是说“你真聪明”、“你比老

师厉害多了”,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有的课堂甚至出现学生答错也能得到表扬的怪事。可老师的热情并没有完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不起学生的上进心;有的虽激起一阵兴趣,但瞬间又消失了。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表扬要适而有度,因人而异,分清对象。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特别是出现的问题,要给予真实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其在挫折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要让学生明白,获取知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快乐无比的事情,学习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的习惯,背诵记忆的能力,承受挫折的毅力,面对失败的勇气。这些品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无原则地表扬,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在这种一味表扬的怂恿下,有些学生觉得自己轻易地就能获得超值的嘉奖,久而久之,思想就会产生惰性。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内在的、长久的、不竭的动力。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魅力。

五、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不是不可改变的圣经。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没有一个完全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教师在设计具体的一节课时,实际上就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灵活应用。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二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的利用。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学用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具和适宜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感受的教具。要最大限度地做到课程资源共享,现在老师的工作量都很大,每个人都独立地开发、制作教具是难以持久的,教师要改变单兵作战的工作方

式,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及时挖掘、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

只有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与本地区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