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纳特太太:《傲慢与偏见》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班纳特太太:《傲慢与偏见》中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3236661561252d380eb6ed3

为她们不体面、不高雅又略显粗鄙的行为表现方式,并非是通过伪装在做作、高雅与学识下的精致手腕来表达的。因此班纳特太太的喜怒无常、愚蠢的壮举我宁愿看作是她率真的表现,而班纳特先生的儒雅不免含着些许的虚伪。在喜气洋洋的结尾里班太太盼来除了女儿们的好归宿,还有奥斯汀的一句公道话“班纳特太太后半辈子竟因此变成了一个头脑清楚、和蔼可亲、颇有见识的女人”(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的描写有时看似一泓浅浅的静水,但她常常在暗中做些手脚我们一不留神就可能落入某个肤浅的陷阱。不学无术的妻子在为女儿们找依靠上比颇有学识的丈夫得心应手得多,这让我们不得不说在现实的社会中世俗教会“智力贫乏”的班纳特太太广博无限的处事哲学。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她的期望使她不得不做一位因其缺乏修养而遭人讥讽的妻子,以及一位令人不可忍受其愚蠢的母亲。这对夫妇关系的处理我们可以感到奥斯汀运用了一种优雅的讽刺来表达对班纳特先生的不满以及批判以班纳特太太为代表的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

奥斯汀对这位愚钝人物的描写,高明地揭露了当时那种还存在于家庭中的阶级歧视。不仅如此,通过班纳特太太奥斯汀表达了更多。

二、理想婚姻的世俗性

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关系从而反应了她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财产与感情二者缺一不可。她这种理性的婚姻观是通过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班纳特太太、伊丽莎白表现出来的。因此班纳特太太在表现奥斯汀理性意识上是不可或缺的。

奥斯汀生活在19世纪初的英国,正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达时期经济因素几乎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当时的封建制度虽然受到一定冲击但由于英国特殊政治形势特权阶层——贵族阶层依然保有他们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在英国的乡村保守势力还是相当强大,在这种情况下财产收入所决定着的经济地位与家庭和血统决定着的阶级地位成了社会地位的双重标准。奥斯汀本人及她所描写的班纳特家正是处在既没有尊贵血统的阶级地位又没有丰厚财产的经济地位双重不幸之中。班纳特家这几位家境虽不好但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只有三种前程:一是结婚、二是当老处女、三是成为家庭教师。大凡这样的女子除了当老处女和家庭教师外,则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出路,给自己安排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以后不致挨冻受饥。班纳特太太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来获得衣食无忧的,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

因此她对伊丽莎白逼婚的现象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她一向都不看好二女儿,觉得伊丽莎白相貌抵不上吉英,性子又抵不上莉迪雅,这样一个没什么优势的女儿更是亟待找个衣食保障而她女儿的行事作风却彻底违背了她所推崇的真理。难怪班纳特太太在得知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后急得大叫“丽萃小姐,让我老实告诉你吧;如果你一碰到人家求婚,就像这样拒绝,那你一生一世都休想弄到一个丈夫。瞧你爸爸去世以后,还有谁来养你。我是养不活你的,事先得跟你声明。从今天起,我跟你一刀两断。”(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威胁要断绝母女关系,责备女儿不明智断送了自己的一条后路。班纳特太太认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障伊丽莎白的安定温暖生活,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是一种无理取闹。

4

可是风雅机智的伊丽莎白所追求的婚姻是一种完美和谐的婚姻,她认为理想的婚姻是以男女双方感情为基础的纯粹为了金钱而结婚是错误的。通过伊丽莎白,奥斯汀表达了对理想婚姻的憧憬。以她自己真实的感情为例,她与年轻律师汤姆弗勒内斯相爱而拒绝了富家子弟的求婚已说明她对世俗的鄙夷和思想的开放及对爱情的追求。她笔下的伊丽莎白便是她自己的化身。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伊丽莎白与达西牵手最终获得了幸福而奥斯汀本人情感的发展却使她最终孤身一人。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呢?是经济地位的差别造成的。因为伊丽莎白的婚姻最终也是堕入了资产阶级社会现实婚姻的俗套之中只不过她的婚姻历程更显精致、浪漫、复杂罢了。当她在达西的庄园溜达时她深有感慨地说“在彭伯利庄园当个女主人真实了不起,其乐无穷啊!”而当她看到“园中千姿百态的秀色胜景”,“精美的房间时她一直想着”“我本来可以成为这庄园的女主人的” “这些房间也许早就让我来熟了”。(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可见伊丽莎白也并不排斥资本主义的物质本质,而且在她姐姐简问起她什么时候喜欢上达西时,她也如实说:“应该是从看到他那美丽的花园算起”。(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是达西那豪华的庄园、丰厚的财产使伊丽莎白在对他有好感的基础上发展到深爱他的,假使仅仅是她自己爱达西,假如是纯粹的爱情,伊丽莎白决不敢那样干脆地答应达西的第二次求婚的,虽然那时候伊丽莎白已经深爱着达西,但是达西的丰厚的财产给了她答应的勇气,是达西的丰厚的财产使她能安心地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竟然把顶阔气有顶傲慢的达西弄到手时不由得惊喜交加,伊丽莎白精致高明的实践超出了她母亲最奢侈的企望,但归根与班纳特太太的婚姻观并无原则分歧而是平行的。她的作法也只是遵从当时社会普遍的婚姻法则罢了。我们也不难想象,等她自己做了母亲之后只要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与期望没有发生变化,没准她也是一位新的改进型的班纳特太太了。

通过对伊丽莎白婚姻的描写。奥斯汀把这一正面主人公的言行也多少地置入了被嘲笑的位置上,强调了班纳特太太世俗态度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奥斯汀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臆想进行了一次轻微的嘲讽,或者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自嘲。

奥斯汀与汤姆的爱情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持,迫于经济压力两人分开但真挚的感情让两人决定私奔,在私奔途中奥斯汀显出了她的理性最终回到了父母身边。奥斯汀笔下的达西既有家庭的背景又有雄厚的家财,这样一桩婚事班纳特太太自然不会反对而反观汤姆则一无所有,正是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才造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是理想之于现实的妥协。奥斯汀这样一位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女子也不能摆脱现实的影响,可见经济基础是何等重要。伊丽莎白有感情的基础又有了财产的保障最终获得了幸福而奥斯汀本人有了感情缺少了金钱最终被迫选择了独身。在当时的社会即意味着她失去了最后一条体面的“退路”年仅43岁便去世了。这位伟大的作家在爱情上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如果她遵照班纳特太太所推崇的真理,我想命运也不该如此吧!伊丽莎白幸福的归宿难道不是对她自己某种程度的嘲笑吗?也许她也正如笔下的伊丽莎白一样爱打趣偶尔笑笑别人也笑笑自己,或也佯装一下班纳特太太。

班纳特太太的世俗婚姻观在伊丽莎白美好结局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班纳特太太世俗婚姻观与伊丽莎白感情至上婚姻观的完美结合极好地诠释了奥斯汀憧憬的理想婚姻状态。缺少了班纳特太太《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将是片面的,缺少了班纳特太太便成就不了这位闪耀着理性光芒的伟大作家。

5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简·奥斯汀.爱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