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完整版)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3624872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c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这个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方法”。

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 (一) 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

1、 哲学方法:如辨证唯物主义方法,是研究教育技术宏观的、指导性的方法。 2、 一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综合方法 3、 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 (二)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

历史演变:描述与观察研究——媒体功效比较研究——ATI研究——设计研究——开发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质的研究 (三) 教育技术研究的元方法

元方法也称“关于方法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是指导研究的思想观念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元方法是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等具体“方法”逐渐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和再认识,思考和再思考,评价和再评价。

教育技术的元方法就是,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的理念、模式、方法(包括分析框架和适用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思考的各种方法)。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 (一)技术主义 1、19世纪末诞生

标志 德国E.卡普 1877年《技术哲学纲要》把技术活动看作“人类器官的投影” 带有机械论色彩。

2、科学的技术哲学观:马克思

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作是人类体力与智力的延伸;

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的“双刃剑”;

在未来观上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一味悲观,主张用辩证思维,在矛盾中发展。 3、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应该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

技术有赖于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引导,避免犯技术决定论的错误; 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们关注的重心是如何在科技推动下去改变外部世界,却忽视了对人本身和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这种情况下,人本主义思潮逐渐兴盛起来并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人本主义★

1、始于19世纪,反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对象本体论,而以认识主体为本体,即以人为本体,认为人应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和生命派生的,科学的方法不能达到真正的实在,不能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直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本质的认识。

2、20世纪上,存在主义(法国 萨特)进一步发展人本主义理论

A、基本观点:“存在先与本质”。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

B、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产生影响:教育目的;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 C、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积极意义

D、不足: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倾向;否定教师作用;否定知识的真理性。

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1、系统科学——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交叉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科学主张 3、基本原理 A、整体原理

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理论的核心:整体性;

要素应置于系统中考虑,系统应置于环境中考察;

整体功能=各部分功能总和+相互联系形成新结构产生的功能。‘

整体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关系。 B、反馈原理

要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有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运用正反馈和负反馈 。 C、有序原理

有序是指一个系统的性质、结构、功能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时间、位置排列先后,是系统组织程度的提高,信息量的增加,熵的减少; 系统发展两个必要条件:开放;有涨落即偏离平衡态。 有序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4、系统方法

定义: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时形成的。 步骤: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收集资料,提出方案; 选最优方案;

设计能体系最优方案的系统; 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 应用推广。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系统方法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

70年代,在教学媒体设计、个别化学习过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中广泛应用。

(二)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 1、揭示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5W 拉斯韦尔 “7W”模式 布雷多克

who;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why;where.

2、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递;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递。 3、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通过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4、教学传播的基本规律

共识律;——学习者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和特点;产生有意义联结

谐振律;——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习者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

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方面产生共鸣。

选择律;——教学内容、方法、媒体的选择

匹配律。——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各种相关要素按各自特性有机和谐组合起来,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 5、发展

纸质 报纸——音频调制的电磁波 广播——音视频调制的电磁波 电视——网络媒体 所谓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与其他三种媒体不同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

(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一定要理解)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概论。重点研究学习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1、行为主义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斯金纳

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将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根据其理论,教学目的就是根据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因此,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如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

出现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理论而来的。只强调外部刺激,忽视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对于较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