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1讲神经调节作业苏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1讲神经调节作业苏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3a0b44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4

续释放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发生Na内流现象,并不会导致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无法被灭活。 8. D 【解析】 据图示无法判断神经冲动从b端向a端还是从a端向b端传导,A错误;①和

+++

⑤处没有Na内流,因为Na通道蛋白关闭,但有Na-K泵参与Na的主动运输向外转运,B错误;

+

③为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Na的内流造成的,C错误。

-9. D 【解析】 由图1可以看出,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

+

触后膜产生兴奋;由图2可以看出,局部麻醉药可以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所以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一致,但作用机理不同。 10. C 【解析】 标本2中由于肉毒杆菌毒素能够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所以乙酰胆碱的含量最少,标本3中马拉松会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被正常水解,因此乙酰胆碱的含量最高;标本1处于等渗液体环境中,坐骨神经受刺激后肌肉会正常收缩,而标本2由于不

+

能产生乙酰胆碱,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标本4中乙酰胆碱受体可与箭毒结合,关闭Na通道,从而不能产生神经冲动,肌肉也处于松弛状态;标本3中乙酰胆碱不能正常被分解,肌肉会持续收缩直到疲劳。

11. BCD 【解析】 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以判断d表示传入神经,则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

+

后膜,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进入突触后膜(Ⅱ)内,引起Ⅱ处的兴奋;b表示传出神经,刺激b,a会反应;刺激①处,①处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12. BD 【解析】 由于突触处兴奋单向传递,故⑤处给予适宜刺激,③处测不到电位变化;兴

+

奋的产生需要一定强度的刺激;a、c处电位形成的原因是K外流;完成反射所需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⑥突触的数量。

13. BCD 【解析】 图中没有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等,不能构成反射弧;递质的释放首先是突触小泡移动,然后与突触前膜融合,最后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参与;闰绍细胞是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够抑制开始产生兴奋的神经元,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14. (1) 感受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2 电信号(局部电流)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3) 膜内外电位差放大 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4)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析】 (1) 由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细胞膜上气味受体结合可以看出,图中A结构为反射弧结构中的感受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B突触处的传导是单向的。(2) 若在a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兴奋先到达嗅觉受体细胞膜,膜外出现负电荷,而另一侧仍然为正电荷,所以会出现第一次偏转;兴奋传导到另一侧时膜外为负电荷,嗅觉受体细胞膜外的电荷恢复为正电荷,会出现第二次偏转,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最终在大脑皮

2++2+-层的嗅觉中枢产生嗅觉。(3) Ca/Na大量内流,使膜内正电荷增多,内流的Ca激活Cl通

-道,Cl大量外流,膜外负电荷增多,放大了膜内外电位差,使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4)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种嗅觉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基因的表达不同,产生的气味受体种类不同。

15. (1) 效应器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 胞吐(或外排) 协助扩散 (3) Ach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轴突末端释放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 (4) 肌肉持续收缩 (5) 肌无力 【解析】 (1) 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

++

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的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

+

位。(2) Ach从轴突末端释放到间隙的方式是胞吐,Na通过通道内流进入细胞内,属于协助扩散。(3) 由于Ach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轴突末端释放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所以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4) 有机磷农药中毒后,Ach无法被分解,所以一直与受体结合,肌肉始终兴奋。(5) 因为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

5

+

用”,所以血钙含量偏高,会导致钠离子内流减少,兴奋性减弱,骨骼肌收缩受抑制,表现为肌无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