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真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面试真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3b5db0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f

13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

热点背景:

针对校园暴力事件,施暴者大多都是未成年人的问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建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由14周岁改为12周岁(学生上初中的年龄),进一步修改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

命题预测:

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青少年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和犯罪等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在今年两会上有代表提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由14周岁改为12周岁(学生上初中的年龄),进一步修改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对于这项提案,有人认为这可以有效的警示未成年人,避免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也有人认为此举并不是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有效策略。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问题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体涌入大众的视野,校园暴力问题从一个原本鲜少为人熟知的问题,变成了当下引起民众大范围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希望通过下调刑法的责任年龄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与支持,但是同样存在诸多的反对者。对于这一提案,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刑法是抗制违法行为的“最后手段”,如果道德、习惯、风俗等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民事、行政等其他法律手段能够有效调整社会关系、规制违法行为时,就没有必要动用刑法。在有其他手段尚未配套实行之前,我们就盲目的通过这一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本质上体现了我国法律体系中“慎刑”的观念。而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包括欺凌行为,应保持必要的宽容和“容错率”,尤其是刑法的干预要保留必要的“谦抑”。首先应该想到我们是否在除了刑法下调责任年龄之外的其他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直接就给出刑法这记猛药。因此这一提案在可行性上我们不能认可和作出改变的。通过刑罚来惩罚、隔离问题青少年儿童,并不利于其改造教育,也违背人道主义。毕竟,青少年即使能够有意识地犯罪,但仍充满可塑性,所以,教育、矫治才是最好的办法。在当前中国的现实,对于14岁之下的青少年犯罪,没有惩罚,也没有矫治与教育,几乎是完全地放任不管。两年前发生的10岁女童从15楼抛下男婴,除了家长赔钱,犯下严重罪行的青少年本人,完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不会接受任何矫治措施。

所以,在考虑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之前,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体系,来矫治问题青少年。实际上,很多时候,保护、矫治与惩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规定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每天在固定地点报到,接受三小时的法治教育,这既是一种限制与惩罚,有限度地震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同时更是一种矫治与教育。

:互联网直播答题

新年伊始,冲顶大会、芝士超人、百万英雄、百万赢家等多款同类型答题APP的迅速走红,使得既能涨知识又能赢奖金的网络直播答题突然走红,成为2018年互联网首个现象级事件。当下直播行业正遭遇用户流失的困境,直播答题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又一个风口。

“知识就是金钱”,许多网友在直播答题平台上刷出这几个字的弹幕时,也恰恰说出了这类节目吸引人的地方。虽然话语有些简单粗暴,却足够真实,道出了网友趋之若鹜的动力源。这不免让人想起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中,主人公正是通过答题游戏登上人生巅峰,而题目与人生阅历环环相扣的设置,让过程跌宕起伏。其实,答题游戏早已有之。从平面媒体上的“填字游戏”,到电视媒体上的“开心辞典”“一站到底”等综艺节目,这种具有一定知识普及性质的游戏一直都比较受关注,也曾是某个时期的“爆款”作品。与这些过去的“爆款”相比,时下的直播答题在本质上并无不同,所不同的主要是直播的形式。直播不仅可以实现即时互动,还能够动员和满足海量网友同时参与其中。而这正是先前的知识游戏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也是直播答题更加吸引人、也更具发展空间的原因所在。

13

14

有人说直播答题平台“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放大了人们的贪欲和赌性”。有一点确实属于人性的一部分,那就是绝大多数参与者希望借助游戏检测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而获得成功答题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无论这种反馈是不是金钱,当然金钱更好。但这是不是人性的弱点,却不好判断。因为换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对自我满足的追求。所谓的贪欲和赌性,更是有些夸大其词。每个人从小到大要面对许多答题,但并不是每道题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有的时候也需要猜一猜、试一试。这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与贪欲和赌性的关系着实不大。事实上,经历了粗放式、野蛮式生长的网络直播,随着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国家对于网络直播行业的不断规范,“三俗”元素正在慢慢褪去,步入内容为王的规范转型期。不管怎样,对这种主打知识牌的网络直播节目,还是应该多多鼓励。在带动流量的同时发挥其普及知识的作用,一举多得,远胜于那些无厘头、无营养、无下限的直播节目。

直播答题从出现到引爆仅仅半个月时间,奖金也从单场10万元飙升到500万元。这足以说明直播答题的火爆,也吸引着更多平台瞄向这一风口。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直播答题也是如此,野蛮生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各大平台再次上演烧钱模式,奖金设置和用户数据是否属实,为了答题开发的辅助软件甚至外挂,等等。站上风口的直播答题,飞得快却不一定飞得高。倘若相应的监管跟不上,难保一些平台和用户不会在数据上造假、在答题上欺骗。监管首先是平台自身的监管。这是一档吸引流量的直播节目,还同时肩负着普及知识的社会价值,断不可忽视这一点,更不能为了吸引用户和流量容忍或参与造假。当然,也需要第三方的监管,既包括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包括社会舆论、网友自身。所有的监管,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站上风口的直播答题不偏离方向,能飞得更稳、更高。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互动产品。直播答题便是最新的产品之一,属于被“互联网+”重构的知识游戏节目。对其发展,社会应多持包容审慎态度,鼓励其成为直播行业的新风口,在知识普及和流量变现中达至“多赢”结果。

人工智能之“热”

人工智能之“热”应带来更多思考

400台机器人整齐划一跳街舞,开场酷炫;复兴号、火星漫游车、天鹰无人机、神经外科导航机器人,分别代表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力度、中国温度——日前,央视科学挑战节目《机智过人》第一季收官,一项项人工智能成果展现在观众面前。

首季《机智过人》热播,与其采用的“人机对战”综艺手法,即人脸识别等国内人工智能顶尖项目接受超强人类检验有关,根本原因则是人工智能在2017年的发展之热。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等发布的《网络正能量传播蓝皮书》中,“人工智能”位列创新中国热词榜第一。而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7”活动中,“智”字则被选为年度国际字。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力量,既是贯穿2017年的科技文化现象,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键词。

从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到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再到2017年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人工智能”在2017年持续火热。

在产业层面,知名科技企业纷纷发布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许多“独角兽”公司应运而生。2017年11月,科技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这4个细分领域受益。

《机智过人》广受关注,是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风向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反映。而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则成为《机智过人》这档综艺节目引发的深层思考。在2017年年底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工智能会不会更好地服务于人”成为热点话题,很多互联网领域人士并未过多讨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而是从哲学层面考虑

14

15

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

人工智能发展的逻辑为何?《规划》明确,“推动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智能化”。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发展,只靠国家政策引导是不够的,只靠企业自发行动是不行的,需要的是全社会共同参与、讨论,为“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贡献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机智过人》这样的科普行动和文艺创作多多益善。

在2018年,在未来,人工智能会越来越“热”。较之可能在某一天实现的“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才是令人担心的。如何不让这样的局面出现?唯有人类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叫停“家长作业”,让教学责任回归

【热点题目】

近年来,个别地方的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教”,家庭作业演变成“家长作业”。江苏省教育厅针对这一现象,下发相关“意见”并明确指出,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并要求不能布置“超要求越课程标准规定和学生学力要求的作业”。对此,你怎么看?

【热点解析】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意见要求切实为家长、学生松绑,体现了教育责任的回归。

近年来,个别地方的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教”:为孩子检查作业并签字,帮孩子背课文、做手工、搞研究……这让一些家长叫苦连天。由于一些孩子的家长平时为生计所累,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孩子学业上的辅导不免有强人所难的意味。不具备专业的教学水平,也是家长辅导孩子的一大阻碍,最终结果可能是事倍功半。而一些老师本想通过家长参与的形式,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家校在教育上的联系,但由于作业难度、繁琐程度的问题,不少家长只能“代劳”,逐渐对老师和学校心生怨怼,这也严重地影响家校关系。

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意见要求,把“家长作业”列入“负面清单”,这将直接减轻家长的辅导负担。同时,此举也有利于教学责任主体回归学校,增强作业辅导和批改的专业性。当然,不少家庭作业之所变质,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作业超出学生学力,为了防止平时作业影响孩子的成绩,一些家长不得不参与其中。而“意见”明确指出,不能布置超过课程规定和学生学力要求的作业,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家长作业”的出现,也从另一个侧面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无疑江苏省教育厅的这个做法是值得点赞的,对其他省市也有启示引领意义。但此次杜绝“家长作业”的指令,仅以“意见”形式下达,有可能在落实过程中因为缺乏强制性而沦为一纸空文。家长不再参与孩子作业的督促和检查,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再次缺位。

因而,在这个做法的推行过程中,教育部门应当做好政策解读,让学校负责人和老师们能够真正明确自己的职责,了解此项要求的重要意义。同时在适当时候,家长也可以督促和孩子自主完成作业,促进孩子学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并着重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和品格,如此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女士停车位

不去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需求,而是过于敏感地“代替他人”感受到了歧视,就难以准确地认知和进行评判。

15

16

近日,浙江省境内某高速公路服务区增设“女士停车位”,停车位比一般标准车位大了不少,地面上用粉色涂料画了一只“高跟鞋”的logo(标识),并标出“女士停车位”字样。该“女士停车位”在元旦前后引起网友围观。与服务区对车主的调查结论完全相反的是,网上的声音却大多认为此举是对女性的歧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自由,也更加追求个人社会交往中的尊严。这大概是“女士停车位”在网友中被恶评能够体现出的“进步观念”,但这也是唯一可慰之处了。事实上,对“女士停车位”体现出来的态度,只是网友过于主观的性别歧视焦虑,对“女士停车位”及类似特殊公共设施缺乏认知的结果。

即使是在国内,“女士停车位”也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国内许多一二线城市的停车场,包括地处西部的重庆、昆明、成都等地,都已经有类似的专用车位。这些车位的普遍特点是比一般车位略宽,光线和位置更好,更便于停放。而在国外,类似的服务设施已经非常普遍,专门为女性停车便利提供相应设施,是许多停车场的标配。但在国外,这类设施很少被认为是歧视女性,而多是被视为关爱措施。

对一项明显有利于个别特殊需要者的公共设施,到底是对这部分人的“歧视”还是“关爱”,往往取决于观察的角度。对持“歧视”视角的人来说,“女士停车位”是在嘲笑女性的车技不好,强化社会轻视女性的整体氛围;对真正有此需求的女性来说,则会感觉非常贴心,“老公再不用担心我停车刮到水泥桩了!”虽然没有进行过调查,但从网上反馈的情况看,表明自己驾驶技术不好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持赞赏态度的。那些扣上“歧视女性”帽子的网友,恐怕很多都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如果再拓宽视野,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能发现有许多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举措。比如公交车和地铁上的爱心专座、城市无障碍通道等等。公众没有把这些设施当成是对特需群体的歧视,是因为社会主体已经认可了这些群体需要这样的设施。同样的道理,网友把“女士停车位”视为对女性的歧视,是因为没有理解到真正需要这些停车位的女性的心理感受。不去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需求,而是过于敏感地“代替他人”感受到了歧视,就难以准确地认知和进行评判。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惯”女性驾驶员,不利于形成让她们苦练驾驶技术的环境,让她们觉得反正有专用停车位为她们服务,从而不利于社会整体驾驶者素质的提高。这种看法真的想多了。首先,这种设施会“鼓励”女性驾驶员不努力提高技术本就是个猜想;其次,提供相关设施不仅是关爱,也是出于对社会整体成本的考虑。想一想,如果是一个司机老是在停车位前停不进去,会不会造成拥堵?会不会增加与周围车辆接触的危险?

因此,面对公共设施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举措,不要自以为是地为特殊需要群体的“被歧视”而焦虑,这种“歧视焦虑”,并不利于消除女性歧视,反而会损害这一群体的利益。

从公交让座看“我弱我有理”

【热点预测】

最近有新闻报道,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让座,老人下车后堵着公交车,堵了两个小时,对此你怎么看?

【解读】

近年来公交车上没让座而被要求让座的人责骂或殴打的事件频频出现:老人拽年轻女孩头发、丈夫因无人为怀孕妻子让座而大打出手、怀孕女孩因孕肚不显未让座被打……这些事件拷问着人们对道德的认知。让座是一种美德而非义务,而这样的事件简直无奇不有,骇人听闻。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压力大,工作累,或者身体不适,有个座位想休息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一些群体却以“我弱我有理”的思想去绑架他人,这是一种特别迂腐、滑天下之大稽的观念。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