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梳理(排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梳理(排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3c6aec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5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2.《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作者宋应星。 3.《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作者是农学家徐光启。 知识点二 明长城和北京城

4.明朝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

5.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 知识点三 小说和戏剧

6.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7.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 材料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生活在哪一朝代?编纂了哪部科技名著?有何价值? 李时珍。明代,《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2.图二中《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后人对此书有怎样的赞誉?

宋应星。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图二中所引的一段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 这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4.材料二中的这部“农业百科全书”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这部书在中国科技史上开了怎样的先河? 《农政全书》,徐光启。这部书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明朝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怨声载道。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5.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6.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7.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8.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材料一 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

——《清实录》 材料二 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清代八旗兵甲胄

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女真族(满洲)。八旗制度。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 努尔哈赤。

3.这个少数民族何时建立何政权?历史上这一少数民族还由谁在何时建立过哪一政权?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完颜阿骨打在12世纪初建立了金朝。 4.这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后来是谁改变的?他改族名的目的是什么?

皇太极先改族名为满洲,次年又改国号为清。目的是有意抺掉女真人曾臣服明朝的历史,以表示清与明是平等的,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鼓舞将士的斗志。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清朝统治者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在此后的统治中,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史文化传统。

2.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1662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知识点三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4.顺治帝赐予西藏宗教首领达赖五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史上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5.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的地方政务。 知识点四 巩固西北边疆

6.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天山北路蒙古族准噶尔部首噶尔丹的叛乱。乾隆时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7.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8.清朝前期,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探究一 台湾的收复与建制 材料一

材料二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诗》

1.上述材料记载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逐荷夷”发生在哪一年?简要评价郑成功。 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管辖的?有何作用?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3.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6.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

7.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8.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1.简要说明陈亮的观点。

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也是两宋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情况。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 ,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重本抑末(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材料三 明末清初思想实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 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3.黄宗羲的观点是什么?

批评了把农工商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