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怀柔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9怀柔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420fe2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c

2019年怀柔区中考一模

语 文 试 卷 2019.5

姓名 学校 准考证号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学号。 生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须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知 5.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为了感受长城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学校围绕“长城”专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慕田峪长城的历史,感悟长城精神。请你完成(1)—(3)题。

慕田峪长城西接居庸关、八达岭,东连古北口、司马台和金山岭。它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被称为“危岭雄关”。这里敌楼密集,关隘险要,是明长城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精华地段。距今大约有600年的历史。据《迁安县志》载“明初,徐中山筑边墙,自山海关抵慕田峪,一千七百余里,边防可云密关”。清代戚继光在明长城的基础上修建长城,他依据“ ① (A因地制宜 B就地取材),用险制塞”的建筑原则,在山势低矮处,加高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 ② 处加修了障墙、支墙、挡马墙。修建过程中依山就势、高下相间、突兀参差,形成了独特的构筑风格。 .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高下相间 jiān “密”的第七笔是“ノ” . B.高下相间 jiān “密”的第七笔是“丶” .C.高下相间 jiàn “密”的第七笔是“ノ” .D.高下相间 jiàn “密”的第七笔是“丶” .

(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汉字和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 就地取材 ② 个别 B.① 因地制宜 ② 各别 C.① 就地取材 ② 各别 D.① 因地制宜 ② 个别

(3)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因而长城常常用来比喻可以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下列选项中

“长城”都含有比喻义的一项是(2分) ① 钢铁长城 ②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③ 自毁长城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A.① ③ B.① ② C.③ ④ D.② ④

2. 在长城之巅,学生想要向游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书法作品。整理资料时发现对“城”字字体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2分)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A.第一幅篆书,是甲骨文、金文之后出现的字体。线条匀净、整个字形瘦长圆滑。 B.第二幅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字体。用笔精妙、如行云流水。 C.第三幅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字体。字形扁方、蚕头雁尾。 D.第四幅草书,是在行书、楷书之后出现的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3.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城”字意思的探究兴趣,根据下面的提示,推断长城中“城”字的意思是 。(2分)

提示:城,金文

,由(郭,环绕村邑的护墙)、(斧钺一类兵器的象形)组成。

4.游览归来,一位同学写下了一段游记,请你阅读下面的游记,完成(1)—(2)题。

在登长城之前,我眼前无数次浮现过长城摄影爱好者镜头下的画面【甲】春季,群芳争妍,山花烂漫;夏季,满山青翠,流水潺潺【乙】秋季,红叶漫山,果实累累;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而今我登上长城,极目远眺,群岭起伏,朝霞辉映,长城犹如一条银色的裙带飘绕其间,在苍松翠柏的衬托下,它愈加明丽和壮观。长城的精神让我赞叹,眼前的景色让我陶醉。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1)结合语境,将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标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2)语段中画线句子表述欠妥,请结合语境加以改正。(2分) 修改为: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默写(共4分)

5.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论语》)(2分)

6.龚自珍辞官后,应好友之邀来到镇江。在云阳书院,他呕心沥血、培育后生,直至病逝。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在《己亥杂诗》中的诺言: , 。(2分) (二)古诗阅读(共6分)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第7-8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甲】 【乙】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 这首诗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阅读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说明。(3分) 答:

8.尾联的“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作者在尾联借此抒发了 ⑴ 的思想情感。你读过的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还有: ⑵ 。(3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爱莲说》,完成第9-11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甲】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自李唐来 自非亭午夜分 .. B. 香远益清 益慕圣贤之道 ..

C. 陶后鲜有闻 无鲜肥滋味之享 ..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10.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只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显得分外妖娆。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自然本真、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理解:这句话通过对莲的形态的描绘,表现了它正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

【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理解:作者用菊之爱和牡丹之爱与莲之爱形成对比,肯定了莲之爱,讽刺了菊之爱和牡丹之爱。 11. 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了解中国人人格精神的一把钥匙。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

的两则【链接材料】,归纳“君子”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链接材料一】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 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③而无 闷”者也。

( 节选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 【链接材料二】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④者。竹性直,直以

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⑥;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⑦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⑧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⑨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 ①楚之逐臣: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 ③不见是:不被赞同。④拔:改变。 ⑤倚:偏,歪。 ⑥体道:体悟仁德。⑦虚受:虚心接受。⑧砥砺:磨练,锻练。 ⑨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答: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2. 曾有一个问题这样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最巧妙的回答是:“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 的改变也是如此。”

阅读能影响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精神,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名著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 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13-15题。(共7分) 【材料一】

1964年,世界首条高铁——日本的新干线,正式运营。之后的三十年里,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的高铁也相继开通。而中国高铁发展(甲),直到2008年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高铁才正式开通。但中国高铁发展起点高,京津城际高铁一开通时速就达到了350公里。从那时到现在10年间,中国高铁实现了飞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中国高铁(乙)已位居世界第一。

2018世界各国高铁运营情况统计 国家 运营起步年份 中国 西班牙 德国 日本 法国 瑞典 2008 1992 1990 1964 1983 1992 38155.5 4900 3368 3446 2793 1706 22000 3100 3038 2765 2658 1706 18155.5 1800 330 681 135 0 全长(公里) 运营中(公里) 施工中(公里) 最高时速(公里/小时) 350 310 300 320 320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