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实验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药理学实验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43aa368964bcf84b9d57be2

实验二、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目的和原理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性质和快慢的影响。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强度,其中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除静脉注射以外是: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此途径较好地吸收。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二、实验材料 (一)动物:小白鼠6只,体重18g ~ 22g。 (二)器材:1 ml注射器,针头,灌胃针头,大烧杯,天平。 (三)药品与试剂:8%硫酸镁溶液,1% 异戊巴比妥,苦味酸。 三、观察指标 (一)观察小鼠正常活动情况。 (二)给药后观察两只小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四、方法与步骤 (一)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 1. 取健康小白鼠2只,称体重后,分别作标记,然后观察正常活动情况。 2. 甲鼠腹腔注射8%硫酸镁溶液0.2 ml/10 g体重,乙鼠以同样剂量灌胃。给药后将小鼠放入烧杯内,观察两只小鼠的反应有何不同?为什么? 表2-1 实验结果记录 鼠 号 甲 乙 (二)不同给药途径对异戊巴比妥作用的影响

1. 取小鼠4只称重、编号,观察正常活动、呼吸状况及翻正反射后,分别给予1%异戊巴比妥溶液0.1ml/20g,甲鼠灌胃,乙鼠皮下注射,丙鼠腹腔注射,丁鼠尾静脉注射。观察比较4鼠给药后表现有何不同,并记录给药后翻正反射消失开始发生所需的时间。 2. 将相关实验数据填入下表,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鼠号 甲 乙 丙 丁

体 重 药物及剂量 给药途径 动物反应 体重 剂量 给药途径 翻正反射消失时间

五、注意事项

掌握正确的灌胃给药操作技术,不要误入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死亡,后者可出现如同腹腔注射的吸收症状,重则死亡。 六、思考题

不同给药途径在哪些情况下使药物的作用产生质的不同?在哪些情况下则使药物的作用只产生量的不同?

实验三、全血水杨酸二室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一、目的和原理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阐明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求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吸收速率常数、消除速度常数等,为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用药剂量的调控、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监测等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药物的防治作用,尽量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

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可以用药—时曲线来表示,即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绘出曲线。利用曲线可以分析并最终阐明该药的药动学特征。从单次口服后时量曲线,可以看出该药物的体内过程对血浆浓度变化的影响。曲线升段反映药物吸收与分布过程,坡度反映该过程的速度。坡度陡,则吸收快、分布慢,曲线的峰值反映给药后所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曲线降段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坡度陡消除快,坡度平则消除慢。当然,在药物吸收过程中药物消除过程已经开始,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时吸收过程也未完全停止,只是在曲线升段时吸收快于消除,在曲线降段时消除快于吸收。峰浓度表示吸收与消除速度相等。

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参数。药物的半衰期长表示它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绝大多数药物是按一级动力学的规律消除,其血浆半衰期的数值是固定的;而半衰期的任何变化,可反映消除器官(肝、肾)的功能状态。半衰期可从血药时间曲线上查到,即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对应的时间,也可以应用公式t1/2=0.693/Ke求出。半衰期是药动学参数中最基本的参数,它对制订和调整给药方案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一次给药后经过5个t1/2,约有96%以上的药物被消除;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1次,约经5个t1/2可达稳态浓度。

房室模型:药物分子分布于各器官、组织的特点各不相同,为便于分析,可将分布特点相同,且药物浓度同步增减的器官、组织简化为一个或几个“房室”,这种数学分析模式称房室模型。

一室模型:将集体看作一个房室,给药后药物可立即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房室,并以一定速率从该室消除。将属于一室模型的药物单次静脉注射,用血药浓度对数值与时间作图可得到一直线,即药-时曲线呈指数消除。

二室模型:将集体看作两个房室即中央室与周边室,并有两种转运速率,药物进入体内几乎立即分布到中央室,然后缓慢地分布到周边室。中央室包括血液与能瞬时取得平衡的组织,如心、肝、肾、脑、腺体、肌肉等组织即细胞外液,周边室包括血液灌注贫乏的难以瞬时取得平衡的组织,如骨、脂肪、皮肤等。将属于二室模型的药物单次快速静脉注射后药物进入中央室,一面消除,一面向周边室分布,称之为α相(分布相)。分布平衡后,曲线进入下降较慢的β相(消除相),主要反映药物的消除过程。 二、实验材料

(一)动物:家兔,体重2.0 kg~3.0 kg。

(二)器材:10 ml试管,10 ml离心管,1 ml、2 ml、5 ml刻度吸管,1 ml、5 ml注射器,移液吸管,坐标纸,粗天平,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计算器(Casio fx-180P),兔手术台,纱布,滤纸,

(三)药品与试剂:10%三氯化铁,10%三氯醋酸,10%水杨酸钠,0.04%水杨酸钠标准液, 0.1 U/L肝素溶液。

三、观察指标

(一)用分光光度计,波长为510 nm处,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完毕后第1,3,5,10,20,50,80和110 min兔血的光密度。

(二)按测得的血中水杨酸钠浓度取对数,以对数值为纵坐标,对应时间为横坐标作点图,或直接以浓度对数值与时间在半对数纸上作图。

四、方法与步骤

(一)分光光度计测定全血水杨酸钠浓度

1.取离心管11支,编为0~10号。取家兔1只称重,将其仰卧位固定在兔手术台上,待取血。每个离心管加入10%三氯化铁和10%三氯醋酸液各2 ml,从兔外耳缘静脉用0.1 U/L肝素润湿的1 ml注射器采集给药前的血液0.6 ml加入0号管中,由对侧耳缘静脉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2ml/kg,采集给药完毕后第1,3,5,10,20,50,80和110 min的血液各0.6 ml,依次加入1~8号管中(每次采血后洗净注射器,并以0.1 U/L肝素润湿备用),9号管加0.04%水杨酸钠标准液0.6ml,10号管加蒸馏水0.6ml。

2. 用小玻棒搅拌0~8号管各1 min,分别加入蒸馏水5 ml,再搅拌1 min,以3000 r/min离心10 min。9号和10号两管各加蒸馏水5 ml,摇匀待用。

3. 在分光光度计上用波长为510 nm,光径为1 cm比色皿,蒸馏水调零,测0~10号管光密度d0~d10。各测试管水杨酸钠光密度(OD)及其浓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标准管水杨酸钠光密度:D9=OD9-OD10 测定管水杨酸钠光密度:Dn=ODn-OD0

测定管水杨酸钠浓度:cn(mg/L)?Dn?400D9

0.04%水杨酸钠 (ml) 0.6 表2-1 水杨酸钠血药浓度测定步骤

10%三试管 氯醋酸(编号) (ml) 给药管 0 给药管 1 给药管 2 给药管 ……8 标准管 9 对照管 10 2 2 2 2 2 2 10%三氯化铁 (ml) 2 2 2 2 2 2 血 (ml) 0.6 0.6 0.6 0.6 蒸馏水 (ml) 5 5 5 5 5 5.6 OD值 药物浓度(μg/ml)

(二)绘出药-时曲线 按测得的血中水杨酸钠浓度取对数,以对数值为纵坐标,对应时间为横坐标作点图,或直接以浓度对数值与时间在半对数纸上作图。结果可见首段对数血药浓度下降很快(α相),后段下降缓慢(β相),则呈直线关系符合二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