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元代文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46d7a1aa21614791711285e

第三章 王实甫

一、王实甫生平、创作和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他生活在元代前期,熟悉勾栏生活,才华出众,和关汉卿同为最杰出的元杂剧作家。《录鬼簿》载,王实甫作杂剧14种,今存3种。《西厢记》是他最享盛誉的代表作。

(二)《西厢记》所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有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它最早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小说的故事是悲剧性的,而作者反为张生“始乱终弃”的负义行为辩护,借张生之口大谈“女人祸水”的滥调,称张生为“善补过者”,表现出露骨的封建传统偏见。但小说塑造了莺莺这个美丽多情,善良而软弱的少女形象,并通过她的悲剧遭遇,客观上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冷酷自私和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它文辞优美,

描写委琬生动,颇有艺术感染力。于是文人墨客竞相咏唱其事,播之声乐,宋金时期更广为流传。

2、金代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故事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董西厢》把小说《莺莺传》改编扩展为五万余字的大型讲唱文学样式,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故事格局,把它写成莺莺和张生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取得自主婚姻胜利的故事,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和反封建的主题。在《董西厢》里,张生不再是轻薄无行文人,而是忠于爱情的人物:把小说中听由命软弱的莺莺,改写成了敢于反抗,勇于追求的贵族小姐;把小说中性格不明朗的丫头红娘,塑造成热情机敏、玉成崔张婚事的重要人物;老夫人则被写成为封建势力的代表。《董西厢》加了许多曲折动人的情节,语言优美生动,艺术成就也较高,为《王西厢》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它由讲唱文学改编成杂剧的。《王西厢》继承了《董西厢》的优秀艺术传统,在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

又进行了成功的改造和创新。它删去了《董西厢》中大战孙飞虎一段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冗杂情节,剔除了有损人物形象或不合性格逻辑的描写,有的则加以改造和提炼,如把《董西厢》中张生主动提出上京应试的情节,改成老夫人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名逼张生去应试。这些“刮垢磨光”的工作,使情节发展更合理,人物性格更丰满,反封建。的主题更鲜明突出。因此说,《董西厢》孕育了《王西厢》,而《王西厢》又发展了《董西厢》。

二、《西厢记》的情节和主题-

(一)王实甫的《西厢记》,共有五本二十一折,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爱情喜剧。其主要情节、是第一本写崔相国病逝后,夫人郑氏和女JL莺莺扶灵归葬,途中寄居于昔救寺。赴试书生张珙在佛殿上偶遇莺莺,一见钟情,借故也在寺中住下。两人隔墙和诗,道场传情,互相爱慕。第二本写叛将孙飞虎欲掳莺莺,兵围普救寺,老夫人宣称,,有能退兵者愿以鸳鸳妻之。

张生请来白马将军杜确解了重围,但老夫人却背义赖婚。红娘不平,让张生弹琴寄思,引鸳鸳月下听琴,促使两情人更相爱恋。第三本写红娘积极为崔张传书送简。但莺莺拘于礼教,暗约张生而又当面假意斥责,发生“赖简”等一连串内心矛盾的性格冲突,张生为相思折磨而病倒了。第四本写莺莺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在红娘帮助下终于与张生暗中结合。老夫人察觉,怒而“拷红”,红娘竟制服了老夫人并迫她认许了婚事。但老夫人又立刻逼张生应试,于是长亭送别,崔张忍痛分离。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皇榜,正待与莺鸳团圆,但郑恒争婚,造谣中伤,老夫人再次悔约,幸而张生及时赶回,郑恒羞愧自尽。崔张历经波折终得团圆。

(二)《西厢记》的主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倾向。剧作通过张生和莺莺自由恋爱、冲破重重封建阻力而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猛烈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其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