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品德教育与行为指导研究》结题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48824aed15abe23482f4d7a

陵园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

(4)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外外为楷模。”在学校里,我们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我们不但用道理去激励学生,而且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以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做学生的楷模、良师益友,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们就提前到校;要求学生不带零食进校园,我们的办公桌上就不出现零食;要求学生每日读书,我们每天也会手不释卷。我们还制定了《班主任职责》、《教职工文明公约》和《教师素养》。平时总是以“四个特别”要求自己:即特别爱学习、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教书育人。还随时注重自己的形象:即爱生、严谨、敬业的师德形象;朴素、端庄、得体的外表形象;扎实、活泼、精博的教学形象;文明、有礼、大方的社会活动形象。由于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环境,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

(5)三位一体 凝聚合力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如何凝聚这三方面的合力呢?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力量。

1、成立家长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父母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据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均较低,他们的自身素质较差,又缺乏正确的家教方法。因此,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也就成了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发挥校外家长的作用,首先,我们会在新生入学时对家长进行了集中培训,校长亲自授课,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同时由年级组统一安排班主任代表和教师代表介绍新生入学初期亟需注意的事项,重点向广大家长介绍宣传小学阶段学生素质教育以及学习习惯。其次,我们定期邀请家长进

行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讲座和培训,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及成功经验,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教育修养和家教水平。如2014年5月学校张某某教师做了“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家长沟通讲座。此外,我们每学年我们会举行一次家长会和全面家访,我们还设立了校讯通,对外开放周等,促进家校联系。

2、建立“三卡一通”制。

“三卡”即教师的《家访记录卡》, 主要记录家访的目的,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内容,共同拟定教育措施等;家长的《学生校外表现记录卡》,主要记录学生回家的时间,在家的学习时间、态度及所看影视、书籍的内容,和同伴交流情况以及家务劳动的表现等;还有教师和家长互相交流的《家校联系卡》, 主要记录同一阶段里学生的在校情况与在家表现,以便沟通情况,互相配合,及时施教。“一通”,即通电话,学校与家长直接联系,互通情况。这样,学校可及时了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思想,以形成一种对孩子思想品德齐抓共管的局面,特别是对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可以及时地进行教育。

3、走进社区

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很大,可以说,社区教育工作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依托。因此,我们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领域。我们让学生广泛接触社区,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调查社区卫生环保情况;参观消防队,听消防队员讲安全知识;学做交警;送温暖到养老院;重阳节到社区给老人表演节目,春节到社区送春联等。社区活动协调了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主体的关系,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与经验,培养了自尊自强的精神,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加了社会阅历,丰富了情感体验。 十 研究的主要成效与结论

(1)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温暖

①课题开始阶段,通过对两个班级43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其父母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存在:沟通时间少;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没时间教育孩子、重成绩轻品德;孩子内心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陪伴和教育。学校通过开展家长学校,定期邀请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讲座和培训,举行家长

会和全面家访等,他们明白了孩子成长必须依靠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支点;明白了家庭教育内容还要包括品德教育、行为指导、调节期望值等要点;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知道自己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至亲之人的温暖和力量。

②通过“三卡一通”:《家访记录卡》、《学生校外表现记录卡》、《家校联系卡》和通电话,让家长、教师和学校信息良好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品德和行为动态,形成一种对孩子思想品德齐抓共管的局面。

(2)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①教师进行品德与行为的教育方法上,会选取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而感悟。

②学校制定了《班主任职责》、《教职工文明公约》和《教师素养》,教师自身素质明显提高,严于律己,表现出了良好的师德形象。

(3)构建本校特色德育文化氛围

①校园文化氛围佳:开辟文艺展示长廊,设置亲切的行规提示语,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报导),“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开展??

②班级文化创新:班级除了开展物质、制度和活动文化外,还进行创建特色班的实践探索,一、二年级以诚信、求真、自理、书香为主题,根据自己的特色主题来布置教室环境。下阶段将推广至中高年级段。

(4)开展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开展了诗词诵读比赛、书本义卖场、校园读书节等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加乐于读书了。

②举行了主题为“节约与环保同行”的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诚信和法制宣传活动,此外,还举办了亲子体育运动会、去养老院送温暖、祭扫烈士陵园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

(5)社区关系更加融洽

通过让学生广泛接触社区及各种德育活动的开展,如;学做交警;送温暖到养老院;重阳节到社区给老人表演节目,春节到社区送春联等,社区的群众对学校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认可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从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好地融入到城市圈。

(6)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纪律、文明礼仪、卫生方面的良好习惯正在逐步养成,遵守行为规范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据调查分析,实验后,升国旗能肃立敬礼的达98%;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占85%;不乱扔垃圾、遇到垃圾主动拾起的占78%;作业能按时完成的占90%;诚实守信的占82%等。

此外,我们针对孩子身心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设计了“关注48个生活细节”,作为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指导手册;撰写了论文《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 品德与行为良好养成》。

经过一年时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们课题组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可操作性的模式,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由于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平时比较忙,再加之能力有限,课题研究的成果不是尽善尽美。今后在课题研究中要邀请一些理论基础雄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多参与、多指导。 【参考文献】

[1]赵树凯. 边缘化的基础教育[J]. 管理世界,2000,(5).

[2]杜 越. 城市流动人口的基础教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戴晓妹. 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 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14期

[4] 周芳.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 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5] 杨玉华,马姝瑞. 深度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眼中的“新市民”之路[EB/OL].新华网,2007-2-18.

[6]袁英.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情感特征及教育策略. 苏州大学,2010

[7]卢云珍.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2期

[8]王英. 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教育艺术,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