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物理第二单元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九年级下物理第二单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4a4d17b580216fc700afd62

二、识记巩固

1.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 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叫做机械运动。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 ,则该物体是运动 的;物体的位置 不变 ,则该物体是静止 的。

3.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 而言的。所以说运动是绝对 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 的。

4.运动的分类:按轨迹分:A.曲线运动 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分为:匀速 直线运动和变速 直线运动。

5.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实验探究方案:A.一定时间比路程 B.一定路程比时间 。方法: 控制变量法 。

6.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叫做速度。公式:v =S/t 。变形公式:S=vt 、t=S/v 。单位: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1m/s=3.6 km/h

7.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运动轨迹是直线 ,并且速度大小不变 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s-t图和v—t图由s-t图可知甲的速度 大于 乙的速度,由v-t图可知甲的速度 大于 乙的速度。

8.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或一段路程 )的运动快慢。公式:

9.瞬时速度定义: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 的速度。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运动快慢。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 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 某一时刻 或某一位置 的运动情况。

10.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原理:路程 和 时间 。

11.力是 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力离不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

。测量仪器:刻度尺和停表 等,分别用来测量

互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牛顿(或N) 。

12.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 发生形变 ,也可以使物体的 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

13.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 大小、方向 和 作用点 。力的 图示 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14.物体保持 静止 或 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叫做物体的平衡。平衡的物体所受力叫 平衡力 。

15.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 平衡 的情况叫做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 同一个物体 上的两个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即合力为零。

16.物体保持 运动状态不变 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在 任何情况下 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 质量大小 有关。

1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 惯性定律 ,它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 状态。

18. 力 是使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原因。“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运动 速度大小 的改变或 运动速度方向 的改变(或两者同时改变)。

三、《运动和力》问题梳理

1.在选择参照物时,错把研究对象当作参照物;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并不是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彼选为参照物;不会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来判断所选取的参照物。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况,合理利用公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精确测量时忘记估读;正确地估测物体的长度。 4.对于物体惯性的问题。下列给出的“经验”说法都是不恰当:

(1)“汽车向左转弯,车上的乘客就受到向右的推力,将乘客向右边推倒” 这是停留在“运动必须有力推动”的错误认识。同样的错误会认为,行驶着的汽车突然刹车,有一个力把乘客向前推倒。怎么认识清楚没有这样的力?可以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一定有受力者,还必须有施力者。乘客鞋底与车接触,车向左运动了,鞋底与车之间就“要发生运动”,摩擦力阻碍要发生的相对运动,使脚跟着向左转弯。这里的力有受力者,也有施力者。

(2)“??乘客由于惯性的作用??”

这个答案里,“作用”两个字使用不当,说明对惯性的理解不够清楚。惯性是物体自已的性质,说“作用”就容易误解成惯性是别的物体给出的,实际上是把物体本身的性质和施力者给出的作用力混淆了。

(3)“??乘客由于受到惯性??”

这个答案里,用“受到”两个字,毛病跟上面的说法类似。说“受到”惯性,还是没有明确惯性是物体自身所具有的性质。

5.不会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的已知力求另一个力,不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容易将平衡和相互作用力混淆,平衡力和相同作用力的根本区别在受力物体的不同上。

四、例题解析

例1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分析 在物理学习中,经常遇到比较物理量的大小,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统一单位,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比较,不能只看数值的大小。在遇到速度的不同单位时,最好都换算成国际单位制单位。

1.5毫米/秒=0.0015米/秒 7.9千米/秒=7900米/秒 360千米/时=100米/秒

都换算成统一单位时,数值大的速度大。通过比较,显然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最大。

答案 C

例2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有许多镜头是孙悟空腾云驾雾,翻山越岭。如果你是导演,如何实现上述逼真的效果?

分析 甲物体相对于乙物体运动,若以甲物体为参照物,则乙物体是运动的。 答案 让扮演孙悟空的演员做好腾云驾雾的动作,使后面的布景(山川)快速向下移动,这样以山川为参照物,孙悟空会腾空而起,给观众以逼真的视觉效果。

例3 一同学开始跑步,在第1 s内跑了2 m,在第2s内跑了3m,在第3s内跑了4m,则

( )。

A.前2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 B.在后2s内平均速度为1.4m/s C.3 s内的平均速度为3m/s D.第3s内的平均速度为4/3 m/s

解析 前2s内的平均速度为前2s内跑的路程除以2s,路程s=2m+3m=5 m,根据v=s/

t=2.5 m/s.在后2s内的平均速度为后2s内跑的路程除以2s,路程s=3m+4m=7 m,根据v=s/t=3.5 m/s,3 s内跑了9 m,平均速度为3 m/s,计算第3s内的平均速度,时间应为1s,平均建度为4m/s。所以答案是C。

点评 对于不同时间和路程范围来说平均速度的值是不同的,所以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搞清楚是哪一段路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要一一对应。平均速度公式

中的

S是指总路程,t是指总时间,包括运行中休息的时间。

答案 C

例4 下图a、b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均选填“a”、或“b”)

解析 力的作用效果为: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所以a图为改变运动状态,b图是发生形变。

答案 a b

点评 此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形象的考查了学生对力作用效果的把握情况。

这也将是今后中考命题常用的手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