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课《石钟山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二十二课《石钟山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4db8ed376a20029bd642d5e

水的溶蚀,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溶洞特别发育。《石钟山志》云: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石钟洞系发育于石灰岩山体内的穹形溶洞,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水位低于洞顶时,风兴浪作,冲击洞顶洞壁,轰然发声,回音激荡,这便是石钟山和石钟洞之所以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

(摘自《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湖口石钟山》)

1.请为甲文加标点。

2.解释乙、丙文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

(1)烛( ) (2)蛇( ) (3)滨( ) (4)穷( ) 3.为乙文中红字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 A.还是经过了它的门,只是没有进屋子。 B.经过它的门前,但还是未进去看过。

C.尚且经过了它的门前,而且未深入到房屋里。

D.像经过它的门前,但是未进入房屋里一样(没有看到真实情况)。 4.关于石钟山的命名,三文说法不尽相同,请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1)甲文认为 理由是 (2)乙文认为 理由是 (3)丙文认为

5.根据《石钟山记》和以上摘选的三段小文,目前对石钟山的命名有三种看法,一是以 命名,代表人物有 ;一是以 命名,代表人物有 ;一是以 命名,如 。

参考答案:

一、1.lǐ 2.qìng 3.fú4.hú 5.zhé 6.xuéxià 7. dāng 8.噌吰 9.窽坎镗鞳 10.臆 11.殆 12.mù 13.zhì 14.yì

二、1.说法 它,指说法 2.把 放置 即使 3.这个,指石钟山命名原因 4.这样 5.用 命名 6.表示“日”的次序 7.像 边??边 8.中间是空的 9.指代风水 10.并列连词,不译 虽然 却 11.??的原因 12.真相,真正原因 13.往 三、A浅深 B异同 D动静 F园圃

四、1.无 2.A C D同,B F同 3.A C同,B D同,E F同 4.A B C 同 5.C E同 6.A G同,B H同,C D同 E J同 五、A舟 C夜 E目耳

六、1.A 2.C 3.无 4.D

七、1.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余 2.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谁 3.有什么简陋呢,何陋 4.只听弈秋(讲的),弈秋 5.你凭着什么去(南海)呢,何 6.当时的人不承认这说法,之 7.只追求利,利位置的变化:宾语都处在谓语之前 共同点:七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

不同点:1、6句是否定句,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2、5句是疑问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3、4、7句是为了强调宾语,常用“之”、“之为”、“是”等词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可见这三类句子属于宾语前置中的三种不同类型。

八、象声词:1.铿然,敲击石头发出的响亮声音 2.硿硿焉,斧击石声 3.磔磔,栖鹘的鸣叫声 4.噌吰,形容钟声洪亮,文中指水上发出的声音5.窽坎镗鞳,分别指击物声和钟鼓声,文中指水石相吞吐的声音

其他表听觉的词:1.声如洪钟,形容水石相搏的声音 2.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形容南北两

块石头不同的声音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形容停止敲击以后,敲击发出的响声还在慢慢传播,慢慢消失 4.若老人咳且笑,形容鹳鹤的鸣叫声 5.如乐作焉,指山下的石穴罅与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如同奏乐

九、1.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对潭上的双石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都是因声音而为石钟山命名 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水波相激,形成噌吰如钟鼓不绝之声 在山间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风浪在“窍”中时进时出,发出了窽坎镗鞳之声 3.陋 简 石、水、风 石钟山特有的地形地貌 4.事不目见耳闻,不要断定它的有无

5.都有游记特点,记叙了游览过程、同游者,描写了游览地的景物特点 《小石潭记》在对景物细致生动地描写的同时,抒发了自己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寂寞凄清,被压抑的思想感情。《石》文与《褒》文都是在记游的同时阐述了某种哲理,《石》文侧重于考辨,所以先提出疑点,然后考证,《褒》则先写景观及本次未能“极夫游”的憾事,然后据此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可见同是游记,写法各异。

十、1.草,识。洞,人,穷,钟。祠。之,之。氏、言,也。2.(1)点上蜡烛,名→动 (2)像蛇一样,名→状 (3)滨 靠近,动词 (4)尽、走到尽头,动词 3.D 4.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钟山形如覆钟 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全山皆空,如钟覆地 上钟崖与下钟崖??的原因 5.声,苏轼、郦道元、李渤 形,曾国藩、彭雪琴 声形共同 《湖口石钟山》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