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4f30a2fa5e9856a561260d1

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一、前言

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产物。在阶级阶层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任何社会都有不同的阶级、阶层。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阶级斗争,但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必然也存在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的矛盾。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改革,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和市场的无序,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较大的差异。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和再分配而产生的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的核心问题。阶层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的重大问题。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试图比较全面地勾画或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具体画面,其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笔者对此社会分层理论作简要的梳理。

二、理论来源

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很多,其中有代表性和影响的,一是马克斯·韦伯的“多元体系观”,认为在一个社会内存在着阶级、身份群体、政党二种“政治仗同休”,其中,阶级与经济秩序相联系,身份群体与社会秩序相联系,政党与政治或法律秩序相联系。二是帕森斯、默顿等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社会分层观”,认为社会差、地位差、收入差、贫富差是社会统一体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即差别是天经地义的。三是马克思的以阶级划分为核心的社会分层观。他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在一定阶段上,也就是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之初。此外,马克思还谈到过阶级的进一步分层问题,有过“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表述。“由于现代化过程的加剧,阶层的分野是不可避免的”。陆学艺的理论就基于马克思的理论之上建立的。

三、理论描述

对于阶层,社会学界的一般看法是,“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东西,如共同的经济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需求、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取向和共同的消费品味等等”。

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陆学艺根据职业的分化和三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抽取了深圳、合肥、福清、汉川、镇宁等地的几千个样本,对我国的社会分层进行系统的描述和研究,陆学艺明确指出,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是社会分层的唯一标准,阶级阶层问题研究的目标和思路需要调整,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分化;职业因素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体力和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管理者和非管理者之间社会经济差异的扩大;划分阶层的标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根据。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从事何种职业和对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这个成员属于那个阶层、决定他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根据占有社会资源的多寡,将整个社会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并在此基础上将十个阶层划分为五个地位层级,即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不可否认,这种划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和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十分相似,马克思把是否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视作划分阶级的最基本方法。根据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寡情况,马克思将他所处的社会的阶级进行划分。并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不得不特别指出,陆学艺认为,区分的标准有三个: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一般而言,组织资源的说法,在理论上是来自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的。赖特认为组织资源相当于一种权力的东西,并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非常重要。组织资源是什么呢?就是干部的级别。谁的控制权力大谁的地位高。在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好比马克思说经济所有权具有决定性意义,由于组

织资源具有最重要意义,所以在十阶层中,国家干部排的位次最高。因为执政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的资源。

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在改革前后是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转变过程的。陆学艺认为,从50年代中期至1979年,那个时候中国的阶层结构是“刚性”的。我国奉行的是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将中国人口分为两类: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了我国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差别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分层。那个特定的社会时期产生了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划分的制度体系,而这个制度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通过身份制把人民分为干部、工人、农民三个阶层,这三个阶层之间的边界相当明显,层级性很强,他们与其相应的收入、声望、权利等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三个阶层之间的转换是非常困难的。社会上缺乏具有流动性的“边缘阶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结构的一系列新变化,所有制结构由国家所有制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的多元模式,尤其是产生了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三资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社会组织的分化,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产生了一些新的阶层,干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可避免的分化组合,原先的“三级”结构被打破,成为有着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原来的阶层发生分化,新阶层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己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雏形。尽管中国已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但还只是一个“洋葱头型”,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橄榄型”。

陆学艺认为中国现在社会各阶层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敌我关系,作为阶层而存在的各社会集团,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报告指出,现阶段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目的,与革命时代不同:已经不是为了斗争的需要去分清敌我友,而是为了实现各阶层共赢。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来说,现在和将来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农联盟”,而是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合作和“联盟”。各阶层可以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共赢。

陆学艺对“现代化”的阶层结构理解为:橄榄型,社会中间层为主体。现阶段我国的中间阶层中,中下层比例最大,其次为中中层,最后为中上层,可以概括为: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这直接意味着社会资源的分配较为不平等。全国范围内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其内部成员的贫富和经济地位的差异也还是很大的,城市正向橄榄型结构演变,乡村地区与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转变还很“漫长”。

四、理论缺陷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的社会分化确实如李强等学者坚持的那样,还没有达到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阶层的稳定,人们原有的经济资源能够对他的社会地位产生持久的影响。因为中国的社会阶层发育随着1949 年的革命而被中断了,它是在一种新的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因为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而导致的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从而引发了涉及社会每个成员利益的社会分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社会分化还没有完成,尤其是国有资产的改革还在进行之中,还没有完成,我们就不能说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其次,陆学艺的研究是静态的或描述性的,是在类型学的意义上,解读中国社会分层的现状,分析影响中国社会分层的各种要素。缺少关系性的社会分层研究。基于职业结构的阶层划分大多只是反映了职业或阶层结构的形态,而不涉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认为社会阶层是自然的社会秩序。

第三,究竟应该将哪一种资源放在分层标准的最终要的位置上,这在社会分层研究上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也不是很容易证明的。比如,我国当前的巨富阶层占有财产、经济资源,虽然没有干部那样的职位权力,但是,他们的财产可以合法地传给子女,而组织资源是不能由代际继承的,所以,究竟哪一种资源在分层中最重要,也还是需要争论和探讨的。

五、小结

时代在不断变化,今日我们所处的社会,比100多年前的欧洲要更为复杂。在生产资料上,除了经济资源之外,社会中的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也越来越重要。

而社会阶层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而且趋于稳定,不仅打破了原有的以身份制、单位制和行政制为特征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而且原有的三个阶层内部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很多新生阶层,并使阶层分化呈现流动性、多元性和边缘性的特点。陆学艺社会分层理论最重大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十个阶层和五个地位层级的划分,对于当代中国的现状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分析与揭示,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并力图改善她。

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国家居然会“忽视”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分析方法在我国何以为不能,又何以为可能?陆学艺试图用他的社会分层理论给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