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茶遇到咖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当茶遇到咖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505951ffc4ffe473368ab6b

塑等各种技能,也学习了一些制造机械的技能。到了20岁,莱奥那多·达·芬奇加入了当时的画家行会,24岁的时候,他创作了他的第一幅绘画作品——《基督受洗》,当然,这幅作品并不全是他画的。《基督受洗》主要表现的是施洗者约翰在给基督耶稣用约旦河的河水受洗,受洗的时候圣鹰也就是上边这个鸽子出现了,旁边有两位天使,其中金发天使就是莱奥那多·达·芬奇画的。我们从这个天使可以看到,莱奥那多·达·芬奇当时的绘画技巧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你看天使流畅的金发,自然的衣着,尤其是其生动的表情与背景形成和谐,说明莱奥那多·达·芬奇在老师的作坊里已经没有什么可学的了,所幸老师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莱奥那多·达·芬奇就离开了老师,开始在佛罗伦萨自己创办一个作坊。

后来由于佛罗伦萨的政局不稳,他就离开了佛罗伦萨来到米兰,在米兰住了二十多天,由于米兰的政局也不稳,他又辗转于佛罗伦萨和罗马之间。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是在法国度过的,当时法国的国王佛朗西斯一世邀请他到法国做客,到法国以后,莱奥那多·达·芬奇的生活比在意大利要安定一些,他开始整理手稿,但是已经不从事艺术创作,最后于1519年在法国逝世,死后葬在法国,一直到死都没有回到他的祖国意大利。纵观莱奥那多·达·芬奇的一生,他的生活还是坎坷的,颠沛流离的。他以一种很尴尬的状态来到了人世,虽然在生前也享有了很高的荣誉,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是先行的,是超前的,不被人理解,因此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甚至不懂拉丁文和希腊文。但是他从艺术实践和科学实验中不断地进取,获取知识,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莱奥那多·达·芬奇不盲从古人,不崇拜权威,他向自然、向生活求教学习,不懈地追求,不停地探索。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他集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和思想家于一身,在他身上最充分地体现了人的天才、人的智能、人的伟力。

莱奥那多·达·芬奇首先是一位艺术家,尤其是一位画家,他的其他活动,都是为艺术活动服务的,也是他的艺术活动所需要的。比如说他解剖了三十多个尸体,就是为了准确地把握人体的结构,这样他在画面上表现的人物的形象就更准确,更逼真。他的手稿画了很多的花卉、花草,可见他对这些也进行了一些研究。莱奥那多·达·芬奇认为,艺术家尤其是画家,不仅要表现人这个自然界最高、最美的造物,而且要表现自然界的其他事物,比如说云、雾、灰尘、光、清澈的水、满天的星斗等。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首先把他看成是一个艺术家,尤其是一位画家。我想起这样一件小事,莱奥那多·达·芬奇终生未娶,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他的家庭的非正常状态对他造成的影响。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是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家庭出生的儿童,在他成年之后,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的看法,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决定他们的看法,决定他们的抉择,即便是像莱奥那多·达·芬奇这样的天才人物,也不能幸免。

下面我来讲莱奥那多·达·芬奇的艺术活动。莱奥那多·达·芬奇首先是一个艺术家,尤其是一位画家,但他留下的作品不多,据说只有17幅,这其中还有一些没有完成。他的作品这样少,可能有三点原因:第一,艺术家追求尽善尽美,有的时候在作画的时候,中途发现很不满意,就放弃了;第二,他不趋炎附势,因为当时很多艺术家,都是为达官贵族服务的,由达官贵族来订货并支付酬金,有一些达官贵族按照自己的趣味和要求让艺术家去做画,而莱奥那多·达·芬奇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不趋炎附势,所以他拒绝替这些人画;第三,莱奥那多·达·芬奇进行理论的探讨,耗费了很多的精力,也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之少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七千多页的手稿刚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而这七干多页的手稿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包括数学、力学、解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

莱奥那多·达·芬奇留下这么少的绘画作品,为什么我们还要称他为艺术大师?为什么历代的艺术大师和艺术史家一致公认他的这17幅绘画作品是世界艺术宗库的珍品?我想是不是有这样几点原因:第一,莱奥那多·达·芬奇继承了由乔托所开创的现实主义绘画的传统。乔托是现代绘画之父,在乔托之前的绘画主要是宗教题材的画,人物形象不准确,人物没有情感,只是一种传达宗教价值的符号,而从乔托开始,绘画开始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表达他们的情感。巴多瓦有一个小教堂,里面就有乔托的壁画,保存得非常完好,从中可以看出,基督受难以后的信徒以及天上飞的小天使,艺术的感染力非常强。

再举一个例子。佛罗伦萨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教堂,叫玛丽亚新教堂,这个教堂非常美以至于米开朗基罗把它称作“我的新娘”。在这个教堂里有米开朗基罗的老师基埃拉大画的圣女,他画的圣女非常漂亮,但明显不是耶稣那个时代的圣女,而是穿著文艺复兴时代的时装,非常华丽,所以他们已经开始反

映世俗行为,反映人的情感。我认为莱奥那多·达·芬奇继承了这一个传统,并且还有发展,有创新。莱奥那多·达·芬奇的画,人物造型非常准确,这和他对解剖学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他在刻划人物心理、反映人物精神状态这一点也非常突出,后面我们要谈到像蒙娜丽莎那种永恒的微笑。此外,他的画人物与景物非常和谐,水乳交融。

正基于这样几点,所以大家一致公认莱奥那多·达·芬奇留下的17幅绘画作品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吕同六:刚才田教授讲到莱奥那多·达·芬奇的绘画作品从数量上来讲,并不是很多,但是它们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那么为什么这些一幅幅作品都能够永垂史册,直到今天还被我们所仰慕?我想举《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来看一看莱奥那多·达·芬奇从事艺术创作时是如何精心考虑创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蒙娜丽莎》前后画了大概三年的时间,莱奥那多·达·芬奇画画有个习惯,要搭一个相当大的画室以便画室里光线能够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这个画室很巧妙,在这个画室里面,莱奥那多·达·芬奇造了一个喷泉,喷泉的水潺潺地流到一个转动的玻璃球上,发出一种很悦耳的声音,蒙娜丽莎的原型坐在那里,能够时时刻刻听到这·悦耳的音乐而不感到枯燥。同时,他还养了一只非常漂亮的白猫,在画室里放满了鲜花。喷泉、音乐、白猫、鲜花为他的画室营造了一种非常温馨非常优雅的艺术氛围,他希望蒙娜丽莎原型坐在他面前的时候,不感到寂寞,不感到枯燥,而能够感到很愉快,在这种愉快开心的心态下,莱奥那多·达·芬奇就可以很从容很仔细地观察蒙娜丽莎的原型在这种状态和心态下脸部的细微表情以及她的情绪。花三年时间,精心构造画室的艺术氛围,设计画室的每个细节,为的就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琢磨透,然后把她画到他的画上。所以后来有一种说法,认为莱奥那多·达·芬奇画幅上的蒙娜丽莎比蒙娜丽莎原型更真实,更可信。

田时纲:谢谢吕同六教授的补充。另外,莱奥那多·达·芬奇首创的明暗画法,对后世的艺术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例如,巴洛克时代的卡拉瓦奇就继承了这一种画法,19世纪法国的印象派大师们也受到了莱奥那多.达.芬奇的影响。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莱奥那多.达.芬奇已经登上写实主义绘画的高峰,这是后人难以超越的一个高峰。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幅他的杰作——《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于1494年至1498年,画了四年。此画县一幅壁画,位于米兰玛丽亚恩惠教堂的多明果修道院的一个餐厅里。这个餐厅南北走向,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这幅画占了整个南面的一面墙。当我们从北面的门进入这个餐厅以后,感觉那不是一幅画,而是画中人就在这个餐厅里面。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

第一,从透视上,莱奥那多·达·芬奇经过精心的观察计算,使观者形成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使人感觉身临其境。我还想提一点,此画为什么画在南面的墙上,而不画在北面的墙上?我想莱奥那多·达·芬奇是不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按照圣经故事,最后的晚餐是发生在圣城耶路撒冷的西南角马克的家,而该教堂恰恰是在米兰的南部,而不在米兰的北部,这样能够增加真实感。

第二,这幅画的构图非常和谐,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耶稣基督居于画面的中心,他的左右是12使徒,每3个使徒是一组,每一组都是和谐的。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既然为了强调戏剧的冲动,那么就应该把犹大放在耶稣的旁边,这样是不是更能够增强那种艺术的效果呢?从理论上来讲,我觉得是应该的,但是如果这样安排,犹大这一组的和谐就被破坏了。我觉得艺术家可能有这种考虑,所以把犹大放在右面的一组的第三位。

莱奥那多·达·芬奇一再指出,画家要通过自己的艺术形象,使人们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最后的晚餐》就充分地体现了这样一个艺术的原则。首先,第一个冲突即主角耶稣基督和叛徒犹大的强烈对比在画中非常明显,基督的表情泰然自若,他向他的12使徒宣布,你们其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在听到这句话之后,犹大惊慌失措,他的左手紧握钱袋,右手伸向餐桌,似乎要抓住在餐桌上的盘子,或者是餐刀,那种惊慌失措好像要自卫,两者对比非常强烈。其他11个使徒,由于年龄不同和职业不同,他们有的表现出疑虑,有的表现出担忧,有的似乎要自我表白不是叛徒。他们神态各异,心理状态各异,而且程度还有差异,同样疑虑同样担心,程度也不同。所以这样一幅画的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

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是在1981年我在罗马大学进修西方哲学的时候,当时这幅画正在修复,

搭上脚手架,画面上打了一个一个小格,因此此画的真实面目我都没有能够了解,印象不是很深。事隔20年,也就是在2001年11月,我再次来到米兰,见到了这幅杰作的真面目,我为之一震,亲眼目睹和看画册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借这个机会我再想提点和这幅画有关的题外话,我想我们也会受到一些启示。 第一个题外话是米兰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最后的晚餐》画完以后不久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莱奥那多.达.芬奇当时想用一种新的颜料,结果不成功,当时就出现了颜料脱落的情况。再由于米兰的气候比较潮湿,餐厅水气非常的多,画面受损的程度更厉害。以后拿破仑占领米兰时,法军对这幅画造成一些破坏。1943年英美联军轰炸米兰,此画也受了一些损失。但是由于米兰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强,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看到这幅杰作。因为在轰炸之前,米兰民众搭了一个钢架,上面填满了沙袋,把这一堵墙的前后左右都填满了,结果餐厅整个被炸塌了,壁画却保留下来。

第二个题外话就是这幅画的最后一次修复,从1981年到1994年,历时13年。当时修复壁画的年老的女专家带着两个徒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们借助现代的技术手段,用红外显微镜一层一层地看,把前人修复的败笔全部洗掉,而露出大师的真迹,历时13年。这种敬业精神,这种科学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个题外话,我们要看这幅画是很费劲的。在去米兰之前,我们问了一个旅店的服务员,我们要去米兰看《最后的晚餐》该如何购票。服务员说我们必须提前购票,如果到了米兰就看不上了。我说为什么,他说这幅画名气非常大,世界各国的游客都首选这里,游客太多,呼出的肺气和湿气都会危害到这幅画,所以要严格限制参观的人数,必须提前两到三天通过电话来预定。后来我们到了米兰,首先通报我们的票号,通过计算机中查对,我们进去参观。除了我们中国的四位游客,还有日本的四位游客,一共是八位。如此严格控制参观的人数保护艺术的珍品,使我联想到敦煌。敦煌由于参观的人数过多,有的壁画已经出现大面积的脱落,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一下米兰人的这种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要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干出杀鸡取卵的蠢事来。

下面谈第三个部分,即莱奥那多·达·芬奇的理论贡献。如果我们翻开以各种文字出版的哲学百科辞典,都会发现一个金光闪闪的名字,那就是莱奥那多·达·芬奇,他不仅仅是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下面我们就讲讲他在哲学及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些贡献。

莱奥那多·达·芬奇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是用实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的第一人,他说经验是老师的老师,他把数学看作探寻自然法则的重要的工具,他既高度评价经验的作用,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又高度评价数学作为探索自然奥秘的工具的作用。

在认识论方面,他高度评价经验,也承认理性的重要的意义,他不是一个唯经验主义论者,而是一个经验与理性的统一论者。莱奥那多·达·芬奇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承认自己受理性支配,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规律和法则,在他的哲学里,没有上帝的位置。莱奥那多·达·芬奇正是以经验数学方法为基础,形成了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三要素、惯性定律等物理学定律的基本思想,为后来伽利略等科学家最终完成这些物理学定律奠定了基础。

在美学上他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建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艺术科学统一说,就是艺术和科学是统一的。他认为艺术和科学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认识自然,当然艺术和科学有着区别,艺术只涉及到大自然的表面,把握它的色彩和形象,而科学则深入到自然万物的内部。莱奥那多·达·芬奇尤其强调绘画是最高级的艺术,因为它一目了然,绝对可信,这样他就把艺术同自然、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肯定了艺术的客观基础,即艺术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第二,就是他崇场自然美和个人美,个人美不仅仅是人体美,还有精神美,他对自然美和个人美大唱赞歌,反对精神神学,他看到了自然万物的独特性、丰富性,另外他也强调人是自然造物中最高最美的。第三,比例即美说,莱奥那多·达·芬奇继承了柏拉图的传统,认为自然界按几何特征来书写,艺术就是要把握存在于自然万物中的比例,这也就是把握了自然万物的美,他称比例是艺术的母亲和女王。

下面请吕教授讲讲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当茶遇到咖啡之十二】

12达·芬奇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下) 田时纲、吕同六

吕同六:莱奥那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为了更好的了解莱奥那多·达·芬奇,我们想把他所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贯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做一个简略的介绍。正像我们每个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一个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也离不开他的时代。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摇篮。意大利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和发源地,有地理、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从经济原因来说,意大利当时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萌芽,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也就是莱奥那多.达.芬奇生活和创作的主要城市,是欧洲当时最繁荣、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金融中心。佛罗伦萨当时已经有行会组织,把从事工商业各个领域生产的人都组织在七个行会里面。意大利当时金融业也非常发达,当时欧洲很多国家的王室都还在,银行则向欧洲很多国家的王室贷款。意大利也是当时欧洲的海运中心,意大利所处地位与欧亚非的联络都非常方便,像当时的威尼斯、热那亚这两个港口城市,就是欧洲最繁忙、最活跃的海运中心。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马可·波罗就是威尼斯商人,他随祖父到东方经商,这说明在文艺复兴前,威尼斯商人已经到东方来从事商业活动,而且也说明当时威尼斯是一个很活跃的海运中心。另外一个海运中心是热那亚,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去以后,当时热那亚和威尼斯争夺海上霸权,马可·波罗作为威尼斯人,参加了威尼斯的海上部队跟热那亚人打仗,结果被热那亚人俘虏了,关在监牢里。他关在监牢里没有事干,就把自己在中国旅行的经历见闻口述给他同室的难友记载下来,然后发表成为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威尼斯和热那亚海运不发达,威尼斯商人进取心不强,他们没有从事世界范围的贸易,那么马可·波罗就不可能到中国;如果当时热那亚和威尼斯不是为了争夺海上霸权,那么马可·波罗就不可能做劳力,也没有空闲时间来写他的回忆录。马可·波罗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文艺复兴以前,意大利已经成为欧洲的工商业中心和海运中心。

当时意大利与东方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阿拉伯的数学传播到意大利,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意大利,对意大利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发生了作用。印刷术引进来以后,意大利出版事业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火药引进来以后,掌握了以炸药来制造枪支的部队打败了以骑马持长枪刀剑为主的部队,所以中国和阿拉伯这些国家的文明成果,也对意大利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能够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有一个我们过去不太注意的,但实际上起了很大作用的因素,即当时意大利各个城邦的君主都是开明的君主,对文化艺术持一种非常支持的、庇护的态度。我们回顾一下意大利当时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从意大利那些杰出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经历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创作活动都离不开当时各个城邦君主的支持。当时在意大利,像佛罗伦萨、拿波里等,形成了很多以城邦君主的宫廷为中心的文化中心。莱奥那多·达·芬奇的生活和创作活动,就得到了佛罗伦萨君主梅迪奇家族的支持,当时所有在佛罗伦萨当时从事艺术活动的大师们,都离不开梅迪奇家族的庇护和支持。而这些君主本身又是很优秀的诗人、文化人,他们懂文化,懂艺术,热爱艺术,在自己宫廷里收罗或召集了一群学者、诗人、艺术家,这样一来,很多人文主义学者、诗人和艺术家就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同时,这些城邦的宫廷因为聚集了一批一批的人文主义学者、诗人和艺术家,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他们互相切磋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很长一段时期就在拿波里王宫生活,这段经历对他以后从事文化创作起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他在那里还爱上一个女子,这段情感经历在他的《十日谈》也得到了反映。中世纪文艺复兴巨人但丁一生很长一段时间到处漂泊,后来被拉韦纳城市的君主收留,所以但丁能够安安心心在那里创作出他的不朽的诗篇《神曲》。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城邦的君主持着开明的态度,如果这些君主本人不热爱艺术,不懂艺术,不支持艺术家的创作,那么很难在意大利形成这样一个浓厚的气氛,就很难有这么多杰出的艺术家、诗人像灿烂的星斗一样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