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的计算与选型导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泵的计算与选型导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59119c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0b

表 5.4离心泵 NPSHa的安全裕量

序号 泵的类型和用途 锅炉给水泵,锅炉给水循环1 泵,卧式冷凝器的热冷凝液泵 2.1m 安全 裕量 备 注 1.这类泵应安装 T型过滤器 2.双吸叶轮泵的配管应避免液流分配不均匀情况。 1. 这类泵应安装 T型过滤器 2. 双吸叶轮泵的配管应避免液流分配不均匀情况。 3. NPSHa计算不应包括汽提用蒸汽的裕量。 2 减压塔釜液泵 2.1m 4.吸入管的内径应按单位压力降小于 0.23(kPa/m)来确定。 5.减压分离塔其底部抽出管选取一根,还是二根要根据管道布置确定。 6. 减压塔釜液泵应尽量靠近减压塔布置。 1. 总摩擦损失应限定在 0.3(m液柱)内 3 立式和卧式冷凝器的热冷凝液泵 2. 这类泵应安装 T型过滤器 0.3m 3. 这类泵的吸入管应从容器分别引出。 4. 双吸叶轮泵的配管应避免液流分配不均匀情况。 1. 总摩擦损失应限定在 0.3(m液柱)内 2. 在计算 NPSHa时,不应包括吸上式冷却4 常温常压冷却水泵 0.6m 水泵的吸入管口以上的浸没液柱头。 3. 这类泵的吸入管应从容器分别引出。 4. 立式或卧式冷却水泵应有足够的浸没高度。 1. 总摩擦损失应限定在 0.3(m液柱)内 5 吸入压力< 70(kPa.G)的泵 0.6m 2. 这类泵应安装 T型过滤器 3. 双吸叶轮泵的配管应避免液流分配不均匀情况。 6 7 多级泵和双吸叶轮泵 自动启动泵 吸收塔釜液泵、输送温度为 8 15.5~205℃(类似 CO2汽提塔)的泵 2.1m 0.6m 0.6m 1. 双吸叶轮泵的配管应避免液流分配不均匀情况。 1. 双吸叶轮泵的配管应避免液流分配不均匀情况。 1. 双吸叶轮泵的配管应避免液流分配不均匀情况。 21

9 将容器安装提高,提高 NPSHa的泵 输送平衡液或是在蒸汽分压下的泵 1. 双吸叶轮泵的配管应避免液流分配不均0.6m 匀情况。 1. 双吸叶轮泵的配管应避免液流分配不均0.3-1.2m 匀情况。 2. 总摩擦损失应限定在 0.3(m液柱)内 1. 双吸叶轮泵的配管应避免液流分配不均匀情况。 2. 如果液体溶解有气体,若液体是在平衡压力和温度下,容器的压力为蒸汽压。 10 11 输送非平衡液的泵 0.6m

5.5 泵的扬程计算注意事项

泵输送系统所需的扬程,是泵输送每牛顿重的液体所需的能量,液体从泵的进口至出口所获得的能量的增值(m液柱),它计算中应注意:

1)泵吸入侧设备最低液面至泵的基础顶面的几何高度 H1在计算中,当液面低于泵的基础顶面的(吸入)时, H1为负值:当液面高于泵的中心(灌注)时, H1为正值。

2)计算扬程是按设计流量计算。

3)在工艺设计计算时可能会遇到管路系统的数据不完全具备,加上生产过程的条件也会改变,如随着操作时间的增长、结垢、结焦等原因,系统的阻力会增加,因此计算出的扬程不够准确,设计上应有余地,一般设计选用泵的扬程加大的方法如下:

a)选用泵的扬程是计算出的扬程的 1.05~1.1倍。

b)选用泵的扬程是计算出的扬程经取整(小数点后及个位数四舍五入)加 30(kPa)。 c)选用泵的扬程可取上述两种方法的偏大值。 4)输出端设备的压力应取设备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

5)输出侧管线上设备的压力要考虑管线上所有设备的阻力损失之和,例如:工业炉、过滤器、换热器等。

6)输出侧管线上控制阀的系统 a)输出管线上有控制阀须满足条件: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一般控制阀允许的压降要占整个管线系统可变压降(不包括控

制阀的压降)的 25%以上。

——控制阀正常流量下允许压降要大于 70(kPa)。

——正常流量时控制阀允许压降下计算的流通系数 Cvc(正常)与所选控制阀本身的

流通系数 Cv之比: Cvc(正常)/ Cv=0.5~1。

——控制阀的公称直径必须小于或等于泵输出侧管线的公称直径。输出管线上有控制阀

时,要分析系统情况,确定控制阀的压降,为了保证控制阀的良好运行,必须满足上述条件。

b)如果不能满足,就要重新选择控制阀或改变管线设计: ——改变管线的公称直径;

——改变管线上的管件和管线布置等。

22

6 泵和驱动机计算的数学模型

6.1 离心泵的有效气蚀余量的数学模型 6.1.1 离心泵的吸入管道中输送介质流速的计算

式中:

v——在泵吸入管道中输送介质流速,(m/s); Q——在泵吸入管道中输送介质流量,(m3/h); D——在泵吸入管道的内径,(m)。 6.1.2 管道中输送介质的雷诺数 Re的计算

式中:

Re——雷诺数; V——流速,(m/s); D——管道内径,(m); ρ——介质密度,(kg/m3);

μ——介质粘度,(MPa·s)或(cP)。 6.1.3 管道中摩擦系数 F 的计算

1)当 Re<3000 时:

2)当 Re>3000 时:

a)对于光滑管,如铜管、铝管、铅等拉制管;玻璃管及塑料管等,用下列经验式: ——当 3000

——当 100,000< Re<1,000,000 时:

b)对于粗糙管,例如:钢管、铸铁管、或从光滑管变粗糙管等,用下列经验式: ——当 3000

——当 Re > 1,000,000 时:

式中:

Re ——泵的吸入管道中输送介质的雷诺数; F ——在泵吸入管道中的摩擦系数; D ——在泵吸入管道的内径(m):

23

式中:

Re——雷诺数; F——管道的摩擦系数; D——管道内径,(m); ε——绝对粗糙度,(m)。

6.1.4 离心泵的吸入管道中管件、阀件及管道总的当量长度的计算

式中:

L——泵的吸入管道中管件、阀件及管道总的当量长度,(m); E——在泵吸入管道中管件、阀件总的当量长度,(m); L1——泵的吸入管道的实际长度,(m)。

6.1.5 离心泵的 100 米吸入管道当量长度的摩擦压力降的计算

式中:

DP100 ——泵的 100米吸入管道当量长度的摩擦压力降(MPa.A): 1(MPa)=10.2(kg/cm2)

F ——在泵吸入管道中的摩擦系数;

v ——在泵吸入管道中输送介质的流速,(m/s); ρ——输送介质的密度,(kg/m3); g ——重力加速度, g=9.81,(m/s2); D ——在泵吸入管道的内径(m)。

6.1.6 离心泵吸入管道的进料槽液面的绝对压力计算

式中:

EP——离心泵吸入管道的进料槽液面的绝对压力,(MPa.A); P ——离心泵吸入管道的进料槽液面的表压,(MPa.G); Pa——离心泵安装处的当地大气压,(MPa.A);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