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理综化学(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理综化学(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5a78f4714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c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理综

1.世界第一条大面积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生产线最近在成都投产,该材料是在玻璃表面镀一层碲化镉薄膜,光电转化率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普通玻璃含有二氧化硅

B. 该发电玻璃能将光能完全转化为电能

C. 碲化镉是一种无机化合物 D. 应用该光电转化技术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B

【详解】A. 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A正确;

B. 该发电玻璃光电转化率高,但不能将光能完全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 C. 碲化镉属于无机化合物,故C正确;

D. 应用该光电转化技术,提高了光电转化率,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故D正确。 故选B。

2.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分别与Y、Z、W结合形成质子数相同的甲、乙、丙三种分子。丁为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丙的水溶液可刻蚀玻璃。上述物质有如图转化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四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中W的氧化性最强 B. 甲、乙、丙中沸点最高的是丙 C. 甲常用作致冷剂

D. 甲、乙分子均只含极性共价键 【答案】B

【分析】丁为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则丁为NO,单质Z与化合物甲反应生成NO,则单质Z为O2,化合物甲为NH3,乙为H2O,能与H2O反应生成氧气的单质为F2,丙为HF,故元素X、Y、Z、W分别为H、N、O、F。据此解答。

【详解】A. 根据以上分析,H、N、O、F四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中F2的氧化性最强,故A正确;

B. 常温下NH3和HF为气态,H2O在常温下为液态,所以沸点最高的是H2O,故B错误;

C. 化合物甲为NH3,氨气易液化,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故常用作致冷剂,故C正确; D. 化合物甲为NH3,乙为H2O,NH3和H2O分子均只含极性共价键,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丁为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是解题的突破口,熟记常见的10电子微粒。

3.按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重新定义,阿伏加德罗常数(NA)有了准确值6.02214076×10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8 gT2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12NA

B. 用23.5gAgI与水制成的胶体中胶体粒子数目为0.1NA

C. 标准状况下,2.24LCl2全部溶于水所得溶液中的Cl-数目为0.1NA D. 1mol某烷烃CnH2n+2(n≥1)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数为(3n+1)NA 【答案】D

18g99=mol,mol该水分子中含有中子的物质【详解】A.18gT2O的物质的量为

22g/mol1111的量为

1089mol×12=mol,故A错误; 1111B.胶体微粒不是单个的分子,而是多个AgI的聚合体,因此无法计算用23.5gAgI与水制成的胶体中胶体粒子数,故B错误;

C.氯气和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且生成的是HCl和HClO,故溶液中的氯离子个数小于0.1NA个,故C错误;

D.1molCnH2n+2(烷烃)中含有(n-1)mol碳碳键和(2n+2)mol碳氢键,总共含有(3n+1)mol共价键,含有共价键数为(3n+1)NA,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B,要注意胶体中的胶体粒子是多个分子(离子)的聚合体。 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将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气体通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进行分离 B. 只用Na2CO3溶液来鉴别CaCl2溶液、AlCl3溶液和稀硫酸 C. 为检验某品牌食盐中是否加碘,将样品溶解后滴加淀粉溶液 D. 向某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其中含有SiO32- 【答案】B

【详解】A.溴与乙烯反应,而甲烷不能,但甲烷可溶于四氯化碳,应选溴水、洗气分离,故A错误;

B.碳酸钠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AlCl3溶液也生成白色沉淀,但同时生成无色无味

气体,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食盐中一般添加的是碘酸钾,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遇碘的化合物无明显现象,故C错误;

D.向某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可能为氢氧化铝,也可能为硅酸,故D错误; 答案选B。

5.X、Y、Z、W为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质子数等于Z与Y的质子数之和;Z与Y位于同一周期;Y2常用做保护气,一般由分馏液态空气得到;非金属Z的一种固体单质可导电;W原子半径是短周期元素中最大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四种元素中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

顺序W、X、Y、Z

B. X、Z、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两两发生反应 C. 氢化物沸点最高的是Z的氢化物

D. 随着温度升高,Y2的化学活性增强,可能与W单质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D

【分析】X、Y、Z、W为短周期元素,Y2常用做保护气,一般由分馏液态空气得到,则Y为N元素;Z与Y位于同一周期,非金属Z的一种固体单质可导电,则Z为C元素,该单质为石墨;X原子的质子数等于Z与Y的质子数之和;则X的质子数为:7+6=13,即X为

Al元素;因同周期中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弱,同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短周期元素中最大的Na,即W为Na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与物质结构和性质作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Y、Z、W为Al、N、C和Na元素,则

A. 电子层数越多,简单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小,简单离子半径越

大,则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比较:N3-、Na+、Al3+、C4+,即Y、W、X和Z,A项错误;

B. X、Z、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是氢氧化铝、碳酸和氢氧化钠,其中碳酸为弱酸,氢氧化铝的碱性也很弱,两者不反应,B项错误;

C. 因氨气分子间有氢键,氢化钠与氢化铝为离子晶体,熔、沸点较大,甲烷为分子晶体,熔沸点最低,C项错误;

的的

D. N2常温下性质稳定,但随着温度升高,其化学活性增强,可能与Na单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氮化钠,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需要注意C项是学生的易错点,氢氧化铝可以与强酸、强碱反应,但不能与弱酸如碳酸、弱碱如氨水反应。

6.25℃时,向20mL0.1 mol/L H2R溶液中滴加0.1 mol/LNaOH溶液,溶液的pH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pKa=﹣lgKa,二元弱酸H2R的pKa1=1.89,pKa2=7.21。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液的导电性:点a弱于点b B. 离子浓度c(R2-):点c小于点d

C. H2R + R2-=2HR-平衡常数>105,反应趋于完全

c(R2?)?c(H?)D. 点b时,y<7且<1

c(H2R)?c(OH?)【答案】D

A. b点是向20mL 0.1mol?L-1H2R(二元弱酸)溶液中滴加0.1mol?L-1NaOH溶液20mL,【详解】

得到浓度为0.05mol/L的NaHR溶液;a点是向20mL 0.1mol?L-1H2R(二元弱酸)溶液中滴加0.1mol?L-1NaOH溶液10mL,得到浓度均为

0.1mol/L的NaHR和H2R的混合溶液,由于阴3离子的水解和电离程度均很小,因此b点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于a点,导电能力点a弱于点b,故A正确;

B. c点溶液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Na2R、NaHR,浓度均为0.03mol/L,d点溶液中溶质为

0.1mol/L Na2R,R2-水解但程度较小,HR-既电离又水解但程度均很小,因此离子浓度c(R2-):3点c小于点d,故B正确;

C. H2R + R2-=2HR-平衡常数K>105,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很大,反应趋于完全,故C正确; D. b点时所得溶液为0.05mol/L的NaHR溶液,pKa2=7.21,Ka2=10-7.21,则HR-的电离程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