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5d4199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a1

《短 文 两 篇》教学设计

设计人: 使用人:

教材位置 56页/57页 教学内容 《短文两篇》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理清结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景技巧。 3、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 4、感悟作者的胸怀,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 难 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1、教师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本课内容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并对课堂做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2、学生利用早读,结合《绩优学案》上的有关内容,熟悉课文有关知识,疏通文字,了解基本内容。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添 加 栏 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一、导入 第一课时 (学习《答谢中书书》) 1、日月星辰,雷电风雨,河流山川,花鸟鱼虫……大自然多姿多彩,美得无与伦比,她吸引着我们的眼睛,浸润着我们的情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痴迷自然、赞美自然!他们投身自然享受山水的乐趣;他们亲近自然,排遣内心的失意。今天,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去欣赏“山中宰相”陶弘景迷恋的山水之美,去探究大才子苏轼内心的复杂感情。 2、题解。(“答”“书”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添 加 栏 注意强调本文这种句式整齐的句子翻译的方式。 3、了解作者。 二、自主探1、初读课文。学生自读、齐读,指明读。注意字音和究 停顿。 2、再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字词,做 到准确流畅。有翻译不流畅的地方同桌、小组内讨论。 学生再读、翻译,教师巡视,及时帮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检查翻译情况,并强调重点词句: 俱备 晓 歇 乱 颓 自 未复 与 3、文章虽短,但也有思路结构。请同学们划分层次并 概括内容。 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点明从古至今美景人人 喜爱。 第二层(第2句至第5句):具体描写山川秀美的景色。 第三层(第6、7句):作者的感慨。抒发欣赏美景的 自豪之情。 三、合作探 究 1、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抒情的。请同学们自由发表理解。重点句子理解如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粉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是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道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 学生合作讨论,教师总结:文章主要通过仰视、俯视多种角度的立体感受相结合写景,兼顾四季、晨昏,并且将动景与静景相结合。 2、通过分析景物描写,你能感受到什么? 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置身于山水的快乐,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环节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3、“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4、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言语中带有自豪之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结尾的议论表达出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土 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 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 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 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感悟自然,去感受生活, 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 美好。 第二课时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一、复习导 1、学生口答如下问题: 入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其中总领全文 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 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答谢中书书》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 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4)《答谢中书书》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 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高洁志向的句子是: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陶弘景笔下的美丽山水,这节课 我们一起领略苏东坡笔下的皎洁月色。 3、了解作者。 二、自主探 究 1、朗读课文。学生采取自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力求读准、读顺、不读破。 2、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学生翻译情况。重点强调如下词句: 盖 但 与 户 耳 然 念 遂 如 四、总结 添 加 栏 教学环节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本文虽然短小,但叙事、写景、抒情都具备。试对 其进行分析(层次、内容、情感)。 第一层(第1句至第3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 夜游的起因及夜游之事。 第二层(第4句):描写澄澈的月光和月光下的竹柏影。 第三层(后三句):抒发人生感慨。 三、合作探 究 1、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处境,感受其思想情感。 (学生探讨,然后交流) (1)探讨第一层中作者的情感:作者看到月色很美,觉得高兴,就再起来,可见作者的潇洒悠闲;“怀民亦未寝”表明他也是同样的心情。 (2)苏轼交友很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他们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间道合。 (3)请学生用自已的语言描绘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学生描绘,教师总结:月光皎洁如透明清激的水,竹柏的影子就像水藻、荇菜那样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4)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你看到这样的月色后的感受。(空灵、校洁、明净、澄激、清凉) (5)默读抒情议论部分文字,合作探究: ①你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② 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 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滴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滴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 添 加 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