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精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精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68cb8f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ca

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 ),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

5

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 ),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 )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 ),然而仔细观察

6

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妙惟肖 轻描淡写 有声有色 尽善尽美 B.尽善尽美 惟妙惟肖 轻描淡写 有声有色 C.轻描淡写 惟妙惟肖 尽善尽美 有声有色 D.轻描淡写 有声有色 惟妙惟肖 尽善尽美

2.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让言更值得玩味。 C.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

D.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3.下列观点不符合选文文意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感情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D.《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

7

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4.对选文的语言特点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求含蓄,避免直露。 B.精美华丽,诗意盎然。 C.生动形象,严谨周密。 D.意境悠远,扣人心弦。

三、(2019·泰安市岱岳区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