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附加题和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附加题和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6ec47d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fa

体的意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得好,诗起于“由于沉静中回味起的情绪”。感受情绪是实际人生的事,回味情绪才是艺术的事。感受是能入,回味是能出。由感受到回味是由自我的地位跳到旁观者的地位,由热烈的震动变为冷静的观照。在这回味之际,情绪就已连发生情绪的境界在一起想,就多少已化为意象。就在这回忆中,那情绪与境界的浑整体经过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所以这回味就是批评家所谓“创造的想象”。

如果我们把原来感受的情绪叫做第一度情绪,回味起来的情绪叫做第二度情绪。它们的分别可以这样判定:第一度情绪如洪水行潦拖泥带水,第二度情绪如秋潭积水澄清见底;第一度情绪有悲喜两极端中各种程度的快感与不快感,第二度情绪悲喜相反者同为欣赏的对象; 第一度情绪起于具体的情境而那具体的情境却不能反映于意识,意识全被情绪垄断住了,第二度情绪连着它所由起的具体的情境同时很明确地反映于意识,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

总之,第一度情绪是人生,是自然;第二度情绪是想象,是艺术。艺术凭借自然,却也超脱自然。它是根据自然而另外建立的一个意象世界。

(选自朱光潜《诗的意象与情趣》,有删改)

26.“创造的想象”的内涵是什么?(5分)

▲ ▲ 27.根据第二段,分别概括“第一度情绪”和“第二度情绪”的特点。(4分)

▲ ▲ 28.结合第一段文意,具体说明李白《玉阶怨>是怎样表达“沉静中回味起的情绪”的。(6 分) ▲ ▲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 ▲

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15 页

语文答案

1.C(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辅,帮助;成,促成。相反相成:互相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促成,现在用来表示相反之事物间有着同一性。亮丽:明亮美丽。靓丽:靓艳美丽,常用来形容青春貌美的女子。挥洒:洒落,抛洒;比喻写文章、 画画运笔不拘束。潇洒: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不拘谨的或无拘束的。 又形容景物凄清、幽雅。)

2.A 3.B 4.B 5.D 6.B(圉:边境)

7.C(A.连词就/介词经由 B.连词和/动词结交 C.两个都是连词,表转折 D.介词在/介词被) 8.(1)狄承式为人敦厚朴实不事张扬,(1分)不喜欢谈论辩说,(1分)然而胸中自有心得。 (2分)

(2)狄承式来到文成公的故里,(1分)同文成公的后生晚辈交游,(2分)能不有所感慨 吗!(1分)

9.(1)说明青田是出人才的地方,人才不能光靠科举考试来评判;(2)说明书生应该有真才实干, 鼓励狄承式在培养人才上有所作为。(4分。每点2分) 【译文】

我和承式在乡试中同时中举,叉一起参加礼部的考试,都没有考中。承式因为急于用官俸养亲,徘徊逗留在京城。他把我送出崇文门外,说倘若能够在斯东得官,就约我游览钱塘西湖,远一点的就到天台、雁荡之间,想要作为东道主(来接待我),然而叉屡次没能实现。 今年,承式才得以在青田县任职。青田县坐落在群山之中,足以研读诗书、谈说义理,悠闲自适地居住其中。浙东一带求学的人,近年来受阳明之教熏陶,学习致良知的学说(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的统一)。狄承式为人敦厚朴实含蓄内敛,不喜欢谈论辩说,然而胸中自有心得。现在已为人师,容不得再默不作声,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考证评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究竟有什么异同之处。 浙东道德学问的兴盛,大概从宋代末期开始。高皇帝最初定都建康,青田县的刘文成公(刘基),实际上和宋景濂以及丽水县的叶景渊、龙泉县的章三益四人,首先应聘到这里。在 这个时候,居住在礼贤馆,每天与他们一起密切商议。浙东的儒生都会聚在一起了。国家振兴礼乐、确定法令制度、建设学宫培养士人、采用科举选才的方法,全都来自宋代儒学理念。 它渊源的来由就是这样的。

近年来,通过科举得官的,全郡没有出现一个人。(因此)有的人就把这里看作是深山中荒凉落后的地区,却不知道,假使某县每年能中科举几十人,难道就能说这里出人才了吗? 瓯粤地区在短短的二百年中,就出了作为皇帝老师的刘文成公,不可以说它缺乏人才。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士大夫们不懂军事,一旦边境发生紧急情况,就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那些勇猛强力的人。像这样的话,那么古代那些在学宫中想要建立功勋的人,能干什么呢?刘文成公作为一介书生,在方谷珍海上起兵的时候,毅然进献剿灭的建议。辅佐石抹元的军队抓捕、消灭山贼,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0 页 共 15 页

最终得以保护了乡里,又带领全城人来归附明君,以振兴国家。他的文韬武略,是不可拿一乡一国的读书人来衡量的。

狄承式来到文成公的故里,同文成公的后生晚辈交游,能不有所感慨吗!山川的灵气, 积聚了二百年,应当有所生发了。何况凭借先王之道,六经孔盂言论来教训启迪他们。我:}手看到括苍(丽水县)的读书人,一定会有文武忠孝的人出现而被国家所用。 10.不受重用;韶华易逝;苍生之痛;羁旅之苦:孤独寂寞。(共5分。一点1分)

L1.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2分)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 (2分)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 12.(1)大器晚成(2)切问而近思(3)汩余若将不及兮(4)声非加疾也(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6)乱花渐欲迷人眼(7)水落而石出者(8)寻常巷陌

13.①烘托天窗室的简陋阴冷;②表现帕克太太的势利和丽森小姐的贫穷;③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故事展开作铺垫。(每点2分)

14.“再见”:诀别时的依依不舍。“几百万英里外”:觉得比利遥不可及的绝望。“不肯眨一眨眼”:对比利的无动予衷感到遗憾。“待在我能看见的地方”:为能看到比利感到慰藉。(4 分。每点1分)

15.美丽活泼,热情善良;(1分)在极度贫困中,独立坚持,自尊自强;(1分)默默爱着心上人,看不到希望却执着坚守着纯真的爱情。(2分)

16.揭开比利·杰克逊是丽森小姐心上人的谜底,收到出入意料的效果;揭示了天窗上的星星原来是丽森小姐爱的寄托,读者在恍然大悟后被深深感染;暗示了丽森小姐与比利·杰克逊之间的爱情故事峰同路转;点明主题,即对美好纯真的爱情的礼赞(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7.首先,描述病人的低迷状态以及对白衣人的敬畏;其次,阐述白衣人对病人应有的正确态度,批评部分白衣人缺乏良知的粗鲁行为:最后,希望白衣人能感同身受地呵护、体恤病人。(6分。每点2分)

18.对自身疾病近乎无知,束手无策;自卑焦虑,意志力薄弱,自贬人格;敬畏、巴结白衣人, 对白衣人寄予莫大期求。(6分。每点2分)

19.医生最好能在自己的生病经历中真切体验做病人的感受:医生对患者的痛苦要感同身受, 在病人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角色亲历”是一份严厉的心灵纪律,体现了高尚的人文情:怀。(6分。每点2分)

20.作文评分,参考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1.人已大治之后/其谓助者几不用矣/下三王而王者/亦有识礼乐之情者乎,7其所谓礼乐如何也?(4分。每处1分。少于4处,见对给分;多于4处,见错扣分) 22.宋 王安石(2分。每空1分)

23.①将礼乐之教视为根本,旨在切实地在民众中推行礼乐;(2分)

②将政刑视为一种辅助手段,最高目标是达到不用政刑的境界。(2分) 【译文】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1 页 共 15 页

问:根据诗书传记百家之文而考知,二帚三王之所以奠定太平泽被后世,一定说礼乐等等,像政刑,是礼乐的辅助罢了。礼节制人性,乐和顺人性,(通过礼乐的教化),百姓被治理得很好之后,作为辅助手段的政刑几乎就可以不用了。在三王之后称王的人,还有理解礼乐的内涵的么?他们所说的礼乐是什么呢?官员们谈及礼乐的制作,只是声音的抑扬节奏等等。奠定太平泽被后世的或许在这里吗?宋朝建立已经很久了,礼乐不能和百姓的耳目相接触(礼乐不能行于世)为什么呢?或许是还没有能够形成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么?董仲舒、 王吉认为当朝统治者还没有形成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用先王的礼乐适宜于当世,如果想用先王的礼乐,那么如何做适宜于当世呢?

24.B D(B张绣开始是真心投降曹操,因曹操霸占其婶怒丽反曹;D冯眉卿不是存心欺骗父亲,而是早把此事抛在脑后,为了应付父亲的追闯,随便说了个“多头”。)

25.芳官向宝玉讨一瓶玫瑰露给柳五儿,柳五儿将舅妈送给自己的茯苓霜送给芳官;(2分) 被林之孝家的发现,恰好王夫人房内最新少了玫瑰露,林之孝家的便把五儿母女交给凤姐; (2分)平儿打听到是赵姨娘命丫环彩云偷了王夫人的玫瑰露,为了息事宁人,决定让宝玉揽下这个事情,并让风姐不再追究。(2分)

(2)公证人克罗旭和银行家格拉桑抛弃前嫌共同对付查理;欧也妮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燃起 爱情的火花。(每点2分)

26.由自我地位跳到旁观者地位.(1分)由热烈震动变为冷静观照,(1分)情绪与境界在一 起想化为意象,(1分)情绪与境界熔为洗练明朗的整体。(2分)

27.第一度情绪:混沌模糊,悲喜纠结,意识被情绪垄断;(2分)第二度情绪:清晰明确, 冷静观照,意识能反映情境。(2分)

28.抒情主人公的“怨”情与清冷夜色、玲珑秋月融合在一起;(2分)诗人以旁观者视角, 写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独自望月的孤单,不直接宣泄对她的同情;(2分)诗人和抒隋主人公的感情都与生动鲜明的意象。

语文参考答案补充细则

第一部分:语知部分

8.逐字逐句翻译,意对即可正常判分。

(1) “敛”是“收敛”等意思,不可译为“勤俭”;“约”是“简约”“约束”等意思,不可译为“节约”;“中”是“内心、心中”等意思,不可译为“中间”;“得”可译为“心得”“感悟”等。(2)“里”可译为“乡里”“故里”(老家);“游”可译为“交游(往)”“游学”等意思,不可译为“游玩”;“慨”可译为“感慨”,不可译为“愤慨”。

9.答案分两点,每点2分。

第一点2分如下:表达了对文成公的敬仰之情,1分;刘文成等促进(延续)了浙东儒学之风,1分;为后文抒情议论做铺垫1分;给满2分为止。

第二点2分如下:正确说出期望(鼓励)的内容得2分,仅答表达了对狄承式的期望而无具体内容得1分。

10.增添一个得分点:悲秋(怀旧)。意对即可。阅卷时可将学生答案归入对应答案点,如“怀才不遇、位卑职低”归入“不受重用”,“关心百姓疾苦”归入“苍生之痛”等。

11.答案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点:借景抒情(手法)、衬托孤寂心情(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

高三语文试卷 第 12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