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试题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试题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7352959be23482fb4da4cf4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习题册使用说明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机械、机电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由于理

论与实践相脱离等客观原因,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题目拿不稳,答案做不准”的现象。

本习题册结合生产实践,以单元练习为主线,围绕教学大纲,参考考试

大纲,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检测为表现形式,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把每单元所学内容分为测试一和测试二(其中单元五单元六含测试题三)。测试一重在考核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测试二、测试三重在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知识层次由浅入深,同时对本学科编排四份综合检验,以便师生在本学科学习时进行总结检测。相信本习题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考练习,能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教和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习题册主编杨义然。

单元一至单元五测试题、综合测试一至四由杨义然编写 单元六至单元八测试题由徐红梅编写

目 录

单元一 (金属的性能)测试题 一 单元一 (金属的性能)测试题 二

单元二 (金属的结构与结晶)测试题 一 单元二 (金属的结构与结晶)测试题 二 单元三 (铁碳合金)测试题 一 单元三 (铁碳合金)测试题 二 单元四 (碳素钢)测试题 一 单元四 (碳素钢)测试题 二 单元五 (钢的热处理)测试题 一 单元五 (钢的热处理)测试题 二 单元五 (钢的热处理)测试题 三 单元六 (合金钢)测试题 一 单元六 (合金钢)测试题 二 单元六 (合金钢)测试题 三 单元七 (铸铁)测试题 一 单元七 (铸铁)测试题 二

单元八 (有色金属及硬质合金)测试题 一 单元八 (有色金属及硬质合金)测试题 二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综合测试一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综合测试二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综合测试三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综合测试四

单元一(金属的性能)测试题1

(试卷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金属材料的性能一般分为两种,一类是使用性能,一类是工艺性能,前者包括____________, 和 ,后者包

括 , , , 和 。

2.力学性能是指金属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包括 , , , , 及疲劳强度等。

3.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 载荷作用下,抵抗 或 的能力,强度常用的衡量指标有 和 。 4.如果零件工作时所受的应力低于材料的 或 则不会产生过量的塑性变形。

5.断裂前金属材料产生 的能力称为塑性,金属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的数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

6.530HBW/750表示直径为 mm的 球压头,在 _________N压力下,保持 S,测得的 硬度值为 。 7韧性是指金属在 吸收 的能力,韧性的判据通过试验来测定,国标规定采用 来作韧性判据,符号为 ,单位是 ,数值越大,冲击韧性越 。

8.金属材料抵抗 载荷作用而 能力,称为 。

9.试验证明,材料的多种抗力取决于材料的 与 的综合力学性能,冲击能量高时,主要决定于 ,冲击能量低时,主要决定于 。 10.金属力学性能之一疲劳强度可用 性能指标表示,该性能指标是指 的最大应力,单位为 ,用 表示,对于黑色金属一般规定应力循环周次为 ,有色金属取 。 二.选择题(每选择项1分,共5分)

1.用拉伸试验可测定材料的(以下的)性能指标( ) A 强度 B 硬度 C 韧性

2.金属材料的变形随外力消除而消除为( )

A弹性形变 B 屈服现象 C 断裂

3.做疲劳试验时,试样承受的载荷为( ) A.静载荷 B 冲击载荷 C 交变载荷

4.用压痕的深度来确定材料的硬度值为( ) A.布氏硬度 B 洛氏硬度 C 维氏硬度

5.现需测定某灰铸铁的硬度一般应选用何种方法测定( ) A.布氏硬度机 B 洛氏硬度机 C 维氏硬度机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工程是使用的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时,多数会出现显著的屈服现象。( ) 2.屈服点与抗拉强度的比值越小,零件可靠性越高。( ) 3.洛氏硬度值无单位。( )

4.做布氏硬度测试时,当试验条件相同时,其压痕直径越小,材料的硬度越低。( )

5.在实际应用中,维氏硬度值是根据测定压痕对角线长度再查表得到的。( ) 6.各种不同的标尺的洛氏硬度值可进行直接比较,因此应用方便( ) 7.维氏硬度值具有连续性,故可测定以很软到很硬的各种金属材料的硬度,其准确性高。( )

8.铸铁的铸造性能比钢好,故常用来铸造形状较复杂工件。( ) 9.金属的塑性越好,变形抗力越小,金属的锻造性能越好。( ) 10.焊接性主要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或分有关,尤其是碳的影响最大。( ) 四.名词解释(共8分)

1.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4分)

2.疲劳极限与抗拉强度。(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