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 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8版 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7788c7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教学周数 授课形式 (请打√) 授课题目: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与基本矛盾;了解建国以后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背景与进程,懂得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懂得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认识和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正确认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主义改造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 周 授课时数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实训课□ 习题课□ 其他□ 教学重点: 1.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 2.怎样看待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 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4.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党中央的正式文件里是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5.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 6.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及 板 书 设 计 方法及手段 专题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教学后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在各个解放区建立起来的。在解放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此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已是 “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2.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等因素的增长,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共中央作过深入的分析。

1.怎样看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种经济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刘少奇指出,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毛泽东赞同刘少奇的观点,并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成份的分析。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后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成份。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份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的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目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份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即,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国际: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基本矛盾的认定,实际上是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主要精神,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做出了相应规定。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也就是说,新中国一成立,中国就踏上了驶往社会主义的帆船。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没创造条件。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1952年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基本完成。接管的官僚资本金融、工矿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没收官僚资本,并在其企业内部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将其主体部分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消灭了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企业内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工作的完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这就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它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将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明显上升,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与互助合作的道路。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正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的性质,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对新民

主主义社会要做动态观察。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再次深入论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占居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中国不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要它不变,就是要使事物停止不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一)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

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也不能造。”发展工业,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

2.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1.或资本主义工业化,或社会主义工业化,选择哪一条?世界历史上,实现国家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这是欧美和日本走过的,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苏联走过的,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成了世界强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一是将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二是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最好的选择。

2.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初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经过八十年的发展,到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只有20.08亿人民币(1952年币值)。新中国如果继续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