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三年模拟精华汇编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三年模拟精华汇编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785cb9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a

(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答:

答案 (1)上阕: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一派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野春色。下阕:意态悠闲,生活井然,牛栏边种有桑麻,新妇趁闲走娘家——一幅闲适、古朴的村居图。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写作手法。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多么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但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1)这首词“翠色和烟老”中的“老”字用得极妙,请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

(2)宋代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

字,却将春草写得形神兼备。试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并指出作者借咏草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1)“老”字与上片的“嫩”字遥相呼应,在春草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恰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真实写照。

(2)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兼备。词的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落入苍凉之境。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宋神宗煕宁七年(1074)四月,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1)词的上片所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为下片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作铺垫。

(2)本词写法新巧别致。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运用了比拟手法,上片中“飞雪”与“杨花”互喻恰当,比拟工整,手法独特;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词人用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的思念之苦,月照梁上双燕,反衬出妻子思情之孤苦、凄冷;三是整首词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表达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思妇口吻诉说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的痛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