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三年模拟精华汇编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0届高考语文复习三年模拟精华汇编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785cb9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a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答: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2)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

7.(安徽省皖西四校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北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上片写“观潮”,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也可回答为“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

主要用了夸张和描绘的手法。如“满郭”“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虽是夸张之辞,却也生动真实地写出了观潮的空前盛况,描写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特别是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

(2)扣住所谓“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下片写“弄潮”,人与潮结合着写,写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资飒爽,不可屈服。

主要表现出健儿们敢于挑战大自然和与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面貌。 8.(2009年4月福建省高考调研卷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注】 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那段激烈动荡时期。 (1)请简要概括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如何评价作者这种人生态度?

答: 答案 (1)上片主要描写了词人简洁清幽的居住的环境,下片主要写自己处世的随和的态度与闲吟的自在生活。

(2)是一种焚香煮茗,倚竹闲吟,登山长啸,垂钓清溪的事事不关心的隐士生活方式。评价:假如人世间没有民族与家国利益需要去奋斗,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无可厚非;然而这正是南宋倾覆前的激烈动荡时期,战云四合,血雨腥风,词人却躲进青山,不免过于冷漠,过于忘情,过于自私,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

9.(东北三省三校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

题。

菩萨蛮 舒 直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

[注]

?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

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层深,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

10.(2009年沈阳市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答案 (1)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感情基调。 “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2)幽禽(写杜鹃也可)。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

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

2009年9月更新

1.( 上海市十校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联合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题。

霜天晓角

陈继儒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

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注】 (①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②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③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名定,亦称陈仲,山东邹平人。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 (1)上片详细写居住环境的用意是什么?

答: (2)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个性。 (3)简析作品的语言风格。

答: 答案 (1)强调居住环境清幽而又朴陋的特点,抒发主人的自然之趣和孤洁之志,表达

返朴归真的隐士情怀。 (2)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3)语言风格要点:率真朴素、平易质朴(质朴无华、多用口语);语言与人物形象(作品内容)相吻合。

2.(陕西省西安市示范性高中2009届高三四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 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答: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答案 (1)“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