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复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公共心理学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843b68302d276a200292e76

2、道德品质是在 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种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3、道德认识是对 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情感是伴随着 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5、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 。

6、当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稳定地、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力时,它们就构成了 。

7、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一定的 与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固的联系。

8、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是社会的 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

9、 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并经过道德实践的反复验证而形成的。

10、皮亚杰的研究表明,10岁之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这称为 。

11、皮亚杰的研究表明,10岁之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这称为 。

12、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

13、一个人因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称为 。 四、判断

1、仅仅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还不属于道德的行为。( )

2、道德情感能够影响道德行为的强度,是推动行为的动力之一。( )

3、道德行为技能与一般的技能并无区别,只是在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 )

4、有良好的道德动机,就会表现出适当的道德行为方式。( )

5、在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都应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 6、班杜拉认为,在观察学习中没有强化,学习者也能学会新的行为模式。( ) 五、解释名词

1. 道德品质 2. 道德意志 3. 道德信念 4. 观察学习 5. 道德评价

六、简述

1. 如何丰富儿童的道德情感?

2. 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意志?

3.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指导儿童掌握道德行为方式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5. 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应注意哪些问题?

七、论述分析

1、试述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教育涵义。

2、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

3、在道德教育中,单凭教师的说教并不能形成学生的道德信念。这是为什么?

第十章 学校的群体心理

一、单项选择

1、几个人一起骑车会比一个人骑车速度快,这种现象称为( )。 A、社会助长作用 B、从众心理 C、模仿作用 D、服从心理

2、足球比赛时,若乙方球队失利,有时球迷们一哄而上作出扔东西、闹事等不理智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 )。

A、去个性化现象 B、群体极化效应 C、社会促进作用 D、模仿作用 3、去个性化行为会不会产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

A、群体规模 B、自我意识因素 C、匿名因素 D、责任分散因素 4、“三个和尚没水吃”体现了群体的( )。

A、从众心理 B、群体极化效应 C、服从心理 D、社会懈怠作用

5、群体内部促进和阻碍群体共同活动和群体成员全面发展的各种心理条件的总表现称为( )。

A、群体心理气氛 B、群体规范 C、群体纪律 D、群体情绪 6、根据PM领导理论,最佳的领导类型是( )。 A、P型 B、M型 C、pm型 D、PM型 7、群体决策时,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发生的概率( )。 A、前者多 B、后者多 C、一样多 D、看具体情况 8、从众与服从相比,( )。

A、二者都是自愿的 B、二者都不是自愿的 C、从众更出于自愿 D、服从更出于自愿 9、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 )。

A、学生 B、课堂 C、年级 D、班级

10、小兰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她感到很痛苦,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学校群体对其成员具有( )。

A、群体功能 B、归属功能 C、期待功能 D、塑造功能

二、多项选择

1、促进个体服从群体规范的途径有( )( )( )( )( )。 A、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B、运用群体期待作用 C、从易于服从的事做起 D、注重强制手段的运用

E、适度运用奖惩

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 )( )( )( )( )。

A、目标特征 B、价值特征 C、行动特征 D、兴趣特征 E、情感特征 3、班级是( )( )( )( )( )。

A、参照群体 B、大型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正式群体 E、学生群体

4. 据PAC理论分析,班主任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应选择的交往类型有( )( )( )( )

( )。

A、CC—CC型 B、AA—AA型 C、CA—AC型 D、PA—AP型 E、PP—PP型

5、引发社会懈怠作用产生的情境的特点是( )( )( )( )( )。 A、他人在场 B、职责模糊 C、任务难度大 D、勤懒无法鉴别 E、环境陌生

6、影响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因素有( )( )( )( )( )。 A、性别因素 B、责任分散因素 C、自我意识因素 D、年龄因素 E、匿名因素

7、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有( )( )( )( )( )。 A、共有性 B、界限性 C、稳定性 D、动态性 E、独特性

三、填空

1、个人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 。 2、PM理论认为,领导者有两大功能,一是群体维系,一是 。 3、一个人内心虽不情愿,却不得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这种心理现象称为 。

4、群体成员共同的心理现象称为 。

5、班主任影响力的发挥是以其个人的 为中介的。 四、判断

1、群体极化效应是指群体决策中的冒险倾向。( )

2、我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学生的从众现象会随年级的升高而下降。( ) 3、班集体成熟阶段的最突出特点是其高度的自主性和凝聚力。( ) 4、从众意味着个性的丧失,因而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 )

5. 班级和班集体是同一概念。( )

6. 班组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班级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必须禁止。( )

五、解释名词

1. 群体

2. 社会助长作用 3. 群体极化效应 4. 从众

六、简述

1、如何避免群体极化效应的发生?

2、为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班主任应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人格特征? 3、简述PAC理论分析中的三种心理状态。 4、群体决策为什么会表现出更大的冒险倾向? 七、论述分析

谈谈如何利用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一、单项选择

1、一个考试作弊的学生,为了减轻由此带来的自责而相信同班大多数同学都在作弊,这种防卫机制称为( )。

A、转移作用 B、幻想作用 C、投射作用 D、否认作用

2、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下列哪种防卫机制的表现?( ) A、合理化作用 B、转移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3、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称为( )。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4、专注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属于心理辅导会谈中的( )。 A、反映 B、面质 C、倾听 D、询问

5、一个学生平时在集体场合中不敢发言,当他一旦主动发言时,教师就表扬他,这种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称之为( )。

A、代币奖励法 B、行为示范法 C、行为塑造法 D、强化法

6、心理辅导会谈中,当发现受辅者前后所说内容不一致时,向他提问,以协助他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方法称之为( )。

A、澄清 B、询问 C、面质 D、倾听

7、人们常说的“眼不见为净”,是下列哪种防卫机制的表现?( )

A、转移作用 B、幻想作用 C、投射作用 D、否认作用

二、多项选择

1、下述心理辅导会谈方法中,常用的有( )( )( )( )( )。 A、倾听 B、鼓励 C、询问 D、面质 E、自我开放

2、使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是( )( )( )( )( )。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示范法 E、处罚法 3、下述属于心理防卫机制的有( )( )( )( )( )。 A、压抑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幻想作用 D、强迫作用 E、转移作用 4、心理辅导会谈的主要过程是( )( )( )( )( )。 A、预备阶段 B、探索与回应阶段 C、追踪阶段 D、行动阶段 E、反馈阶段 5、适当的心理辅导目标应符合下述几条原则:( )( )( )( )( )。 A、辅导人员能代学生解决问题 B、受辅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C、必须是具体的、可评估的 D、必须是可行的 E、应兼顾社会与个人的需求

6、师生间形成良好的辅导关系的基本条件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