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金《家》中的家族文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浅谈巴金《家》中的家族文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87ffda5453610661ed9f4ec

在五个成果中至少有两件事和高公馆这个大家族中有联系。其中一个便是“场”,开办时叫“劝业场”,鼓励人民多办实业,实业不成演变成了“商业场”,也就是所谓的物资的集中和分散还有洋货等的推销地。能看出《家》中的高公馆在商业场里投资,因此在大哥高觉新中学毕业后,家里没有让他再继续念书,虽然大哥成绩优异,家族却把他安排到商业场股份有限公司做职员,反映地主资本同商业资本转移的事实。这让我们看到了带有时代特征的家族企业。 (二)青年的“时代烙印”

家庭成员是构成“家”的基本细胞。在两代人的冲突中,从始至终反抗精神最为激烈的是高觉慧。他的叛逆就是那一个时代的典型反映。

传统与现代同时存在,也许五四时期家族的典型特征吧。这样的家庭,养育出它的叛逆者或者说是一代文坛巨星绝不是偶然的。把这个家说成是黑漆大门后的“专权王国”、“监狱”、“顽固堡垒”等等,正是五四时期的典型青年的叛逆情绪的真实体现。这种“叛逆”,既是五四时期的典型体现,也是时代需要的一种精神。巴金也常说他对大家庭就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有刻骨铭心的憎恨,另一方面又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的眷恋。时光的飞逝,这种眷恋之情就变得更加的明显。在特定的变革时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家族文化却成就了一代文坛巨星。

而巴金笔下的高觉慧在他没有离开家以前,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了多方面的思想影响。

从小经常和家中的仆人在一起,因此便产生了与那个时代不相融的最原始的民主思想。进入中学,由于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学校里逐渐地培养了他爱国主义热情。接着他的思想进入了一个突变期,五四运动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愿意去接受更新的学说。他和青年人们社会主义的思潮感动着。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觉慧最后还是接近了社会主义。书中可以找到许多佐证。比如书中多次提到他先前爱读后来又特意寄给淑英看的《新青年》;他最终离家去上海参加“蓬勃的新文化运动”。这样觉慧也成为从封建家庭中慢慢蜕变的新时代革命者的时代形象。正像作者把高家作为封建社会的缩影一样,觉慧最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对封建家族专制思想的的恨出发,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最后离家出走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中去,作者也想通过觉慧的思想成长过程的“缩影”折射出新文化运动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先行者心路历程。这也可以看出新文化时期我国的很多青年在慢慢走向革命的道路,担负起社会和国家的重担。高觉慧就是时代青年的缩影。在他身上,个性解放和爱国主义思潮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他离开家庭后,他思考的再也不是和鸣凤那样的儿女私情,而是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觉慧的性格也具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三、家族文化走向衰亡

5

高家的崩溃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带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带有特定历史时期家族文化的特征。虽然中国早已进行了浩浩荡荡、规模宏大的辛亥革命,但革命过去多年后四川盆地连像女子剪发这样微小的变革都仍视为大逆不道,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闭塞的川西几乎没有引起一丝波澜,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没有给闭塞的内地带来多大的影响和变革,以至于像高公馆这样的封建大家族在事隔之后还继续存在。而真正严重打击高氏家族的力量是“五四”革命风暴。在《家》中作者意味深长而又形象的描绘了一幅画面:当参加学生运动的觉慧被叫到祖父跟前时,他看到的祖父“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身子软弱无力地躺在那里,从微微张开的嘴里继续地流出口水来,把领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这个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已经丧失了往日的威风,只能气息奄奄了。封建制度下的家族文化已趋于解体的边沿。[8]71

高公馆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兴起、《家》中第二十二、二十三章节描写的封建军阀的连年混战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的兴起。高公馆在新文化运动以后的革命热潮中摇摇欲坠,在时代前进的脚步中,家族文化的封建思想慢慢被淘汰,甚至于淹没在革命的浪潮里。从而证实了, 高公馆的崩溃是打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印记的。

巴金通过对高公馆这个典型的封建家族的的描写,折射出家族文化中的封建专制思想以及这个家族的“时代烙印”。高公馆是个典型的旧家族,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展现了觉慧或者也展现了巴金对于家族文化的复杂亦或是矛盾情感。《家》历史性的展现出五四时期的人民的思想情感内容,以及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运动。它民主、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唤醒了一代又代的有志青年志士。它使此时的封建家族文化又带有了新的历史时代特征。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传统家族文化与时代的共同作用下成就了巴金这一位文坛巨匠。在特定的时代下渗透着古老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但也就是和传统家族文化斗争中“五四”的时代特征“暴露无疑”。《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即新文化运动的大环境中)诠释着家族文化含义及对于青年一代的影响。让有志向的青年一代敢于迈出家庭甚至于家族,打破传统枷锁,像觉慧一样勇敢地追求理想。正如巴金在《家》的新版后记里说的:我在写《家》的时候,我说过:“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明确指出一条路,但是读者可以在里

[7]354面去找它。

6

参考文献:

[1]巴金选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巴金.巴金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巴金.巴金选集(第10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巴金.巴金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谭洛非,谭兴国.巴金美学思想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6]张文娟 .论《家》的家族文化价值[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3). [7]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8]李军.“家”的寓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