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题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马原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88f65149ec3d5bbfc0a7458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正确 3、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互为前提。 错误 4、商品的二因素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错误 5、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错误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失败的选择。 错误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错误 8、\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误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衰退的。 正确 10、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第五套

1、社会发生阶级分化的根本原因是(B)

A、一部分人用暴力掠夺另一部分人的财产B、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的私有制 C、人们私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D、脑力劳动者占有体力劳动者的劳动产品 2、社会进步是指( D)

A、社会阶级的消灭B、社会经济的变化C、社会风气的好转D、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关于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D )

A、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B、历史人物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C、有些对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D、历史人物能够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4、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C)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5、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C )。

A、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B、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

C、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缓和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6、垄断高价高于价值和生产价格意味着( C)

A、垄断价格不受价值制约B、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会大于价值总额

C、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D、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会小于价值总额

7、清代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启示我们( A)

A、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相比较而言,后出现的事物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D、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杜诗篇没有欣赏价值了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种观点是( B)

A、唯物辨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C)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10、事物的质是指( D)

A、事物中所包含的维持其存在的方面B、事物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C、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D、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11、引起质变的量变形式,其中有(B)

A、爆发式飞跃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C、事物的具体形式的变化D、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

12、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种观点是(B)

A、折衷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3、古代西方的“回忆说”、近代的“天赋观念论”以及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的认识思想是(B) A、唯物主义反映论B、唯心主义先验论C、经验论D、可知论 14、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或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B) 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指出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15、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 )

A、直接认识B、全面认识C、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 16、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B) A、唯物论B、辩证法C、二元论D、诡辩论

17、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其中的哲学依据(C )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18、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A ) 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

19、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B )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认识中的错误 2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D)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2、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B )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3、“一切真理都会经历下面三个阶段才会被人接受: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第二阶段,视为邪说而强烈抗拒;第三阶段,未加思索而欣然接受。”材料说明( D) A、认识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认识的真理性最终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24、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C)

A、民主制B、集中制C、民主集中制D、高度统一原则 25、否认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 D )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

26、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是指(B ) A、物质能否被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C、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D、意识是否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7、“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 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28、“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点评。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D)

A、对事物既要认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认识其矛盾的次要方面

B、对事物既要看到其现象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C、对事物既要把握其同一性又要把握其斗争性 D、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2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 )

A、人民当家作主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裕性 30、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D )

A、较高的劳动生产率B、人民当家作主C、生产资料私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 二、多选题 (共10题,每题2分),说明:选择多项正确的答案) 小计:8.00分 已经批改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下列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有(ABC)

A、公有制经济B、非公有制经济C、混合所有制经济D、奴隶庄园制经济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意味着(ABCD)

A、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D、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下列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中起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进步作用的有(ABCD) A、王阳明B、孔丘C、毕昇D、乔布斯 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BCD)

A、科学技术的进步B、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C、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D、利润率的下降 5、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其成为中国一种崭新的哲学形态是由于(AC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B、涌现出的一批先进分子的宣传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思想和理论适应了迫切要求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状况的需要 D、与中国传统哲学中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世界大同思想相结合 6、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AD)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D、在抓住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 7、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BCD )

A、体现了内因和外因交替的作用B、经过两次转化达到了对立面的统一

C、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D、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E、是周而复始的运动

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包括(ABCD )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9、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为 ( ABCD)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D、意识表达离不开语言 10、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ABCD) A、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B、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

C、认为天地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D、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三、判断题 (共10题,每题2分),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

1、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正确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正确

3、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推动生产的分工和协作的广泛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正确

4、因果关系一般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在此之后”,未必一定“因此之故”。 正确 5、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正确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

7、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错误 8、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错误 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误

10、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正确 第六套

1、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A)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 D、《神圣家族》 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B、深人进行调查研究C、理论联系实际D、善于独立思考 4、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6、在我国现阶段,新兴的民营企业家阶层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这种说法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调和论C、历史唯心主义D、阶级夸大论 7、人类迄今为止经历过的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是 (A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B、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C、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D)

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B )

A.商品自然属性决定的B.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的原因在于 (A )

A、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B、价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C、价格对价值的背离D、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11、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C )

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D、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 12、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A)。

A、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B、市场机制不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替代了市场机制的作用D、国家与市场共同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