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 习题集(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美学原理 - 习题集(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8dfaee76f1aff00bfd51e0c

境发生的冲突,(2分)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2分)。 103. 灵感:它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1分)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2分)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2分)。 104. “距离说”:它与“移情说”正想反。(1分)它要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2分)直接把距离说当成一种美论提出来的是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他在1912年出版了《心理距离》一书,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美在距离的讲法由于抓住了美虽然离不开真,但毕竟不是真这一点,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但是,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从美本身的形成和性质上来探究美,而只是从人对美所采取的一定距离的态度来探究美,这就容易把美看成是人对现实的某种态度。(1分)

105. 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1分)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1分)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1分)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2分)。

106. 美育:它通常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1分)就是当我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1分)我们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1分)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并使之得以净化、升华和提高。(2分) 107. 丑: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1分)一般说来,丑的事物,往往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1分)其外在的组合形式往往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2分)这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丑的要素。(1分)

108. 艺术的审美功能:它是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3分)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想象力和敏感性。(2分)

109. 艺术敏感:它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3分)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2分) 110. 人是“世界的美”:这一论断是历代美学家对美的共同看法的概括。(1分)即: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的,我们不能离开人来谈美。(1分)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美是这一关系的主体。(1分)“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1分)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1分) 111. 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1分)它认为人们在感受对象时,要通过知觉对外物的“形”起到“组织”和“建构”作用。(1分)这种组织和建构作用,既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的模写,也不是个别感知的逐渐增加,然后相加或拼凑成整体。(2分)这种完形作用是指人在知觉的一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1分) 112. 艺术想象力:它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3分)当艺术家通过艺术敏感获得创造动力时,即开始

第 21 页 共 29 页

了由敏感出发的艺术想象。(2分)

113. 第六感官:18世纪英国学者夏夫兹别里把对美的感受通过生理的感觉联系到人的心理活动。(1分)他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器官”,或人的“第六感官”。(2分)他的学生哈奇生发展了“内在感官”的讲法,认为一般感官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得到较弱的快感,而内在感官可以“接受复杂的观念,所伴随的快感也远较强大。”(2分)

114. 优美:它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1分)它是人类活动中目的与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2分)作为美的典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2分)

115.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两种类型,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2分)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1分)而“有我之境”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1分)艺术品中,“有我”与“无我”,以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的方式,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意境。(1分)

四、论述题

116. (1)形象的直觉性。审美欣赏,不是从理智上的概念分析入手,而是直接

面对形象,在直觉中去捕捉和玩赏形象。因此,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首先应当是形象的直觉性。(3分)

(2)注意的集中性。审美欣赏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从客体方面来说,是把审美对象在心理上暂时与周围的世界割裂开来,我们只注意这个对象,而不注意同时存在的其他对象。从主体方面来说,则是我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全部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都集中到了当前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欣赏的注意集中,就是要对对象采取凝神观照的态度。他所注意的,是形象,而不是概念。(4分)

(3)感受的完整性。我们所说的“完整性”,是指形象的有机整一性。每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对象,都是一个有生命的自成一个小天地的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把它当成一个整体来欣赏,才能欣赏到它的美。我们欣赏的人,是把我们整个的身心意志和感情,全部地融化到作为整体的审美对象中去。作为整体的主体与作为整体的对象,二者交融契合,就形成了审美欣赏活动中感受的完整性这一心理特征。(4分)

(4)想象的主动性。欣赏美,事实上也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活动。我们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更是在作家想象创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音乐的形象是流动的,没有空间的形象让我们具体地把握,而只能在感情地奔流中让我们自由地去想象。(4分)

117. (1)艺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艺术的首要功能时审美。艺术品以意象世界味

第 22 页 共 29 页

核心。艺术家创造艺术品,首先时创造意象,意象的生成,伴随着艺术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特征时它来自实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接受主体在对待艺术品这一精神产品时,首要的态度只能是对意象的态度。在作品中意象的导引、暗示下,主体不断重构意象、趋向虚拟境界。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只有当人们欣赏艺术品时,艺术品锁负载的审美经验才得以转移与传递,艺术的审美功能才算实现了。(5分)

(2)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功能只有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在鉴赏艺术意象过程中,审美经验的传达始终是最主要的,但也不排斥消遣娱乐、认识效应、道德教育、思想启迪等功能同时发生。贺拉斯所说“寓教于乐”。是指寓教育功能于审美功能中,通过审美功能的实现间接地实现教育功能。(5分)

(3)恢复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审美功能却往往被人们忽略、遗忘、甚至有意贬低。如“文革”与“文革”前十七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艺术的审美功能遭到了曲解。虽然人们一般把艺术功能归结为认知、教育、审美三个方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重视教育、认知功能。而忽略审美功能。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审美的功能却被打入冷宫,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反对艺术的“唯美主义”或“艺术至上主义”。但在我国的艺术和审美实践中,忽视审美这种不良倾向根深蒂固,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应重视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作用。(5分)

118. 美感的存在,与人的审美能力、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和审美环境密切相关。前两者是其前提和基础,后两者是其条件。(1分)

(1) 美感的存在,须以人的审美能力为前提。审美能力一方面包括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的颖悟能力,这说明审美是需要先天的感受基础的。耳聋不能欣赏音乐,眼瞎不能感受色彩。另一方面,审美能力还是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由后天的实践造就起来的,这尤其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中。(3分)

(2) 美感的存在,须以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民族文化心理具有传承性,一个时代共同的社会文化氛围造就了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心理。每个人的审美心理,既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共同性,又体现了由个人气质、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所造就起来的个性。(3分)

(3) 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可以由多重角度、多种态度。其中有纯客观的认知态度,有纯主观的实用态度。以松树为例,植物学家对它进行分类,研究它的生物特征,这就是一种认知的态度;木材商人评估它的经济价值,便是一种实用态度。而审美关系超越了一般的认知关系和实用关系。英国的爱德华?布洛则主张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这

第 23 页 共 29 页

就是一种审美态度。(4分)

(4) 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动物也有基本的感觉能力,有些动物在视觉或听觉上还超过了人类。如老鹰的视觉、猴子和兔子的听觉等,均超过了人类。不少动物还有初步的情绪反应,如牛会流泪等。但那只是动物的本能反应,人则具有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环境,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4分)

119. (1)基本原理

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少的。想象一方面联系于知觉和表象,另一方面又不受知觉和表象的限制,它受情感支配,自由地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2分)想象在已有的知觉和表象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觉和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不仅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而且赋予它们形式和意义。也就是说,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界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欣赏美,就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活动。(3分)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更是在作家想象创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对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意象的重建,接受主体所获得的意象,不同于创造者具体创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据语言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象,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想象和读者的想象。(3分)

(2)分析说明

陶渊明《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这首诗中,作者提供了菊花、东篱、南山、飞鸟几个表象,通过这些表象,利用想象调动我们日常的经验,激活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恬淡地乡间气息。(3分)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读者所领略到的乡间气息都是有差异的,因为各自的经历和修养等方面的不同,想象力的取材也不相同。并且在对表象的组合中,想象力也是根据我们个人的爱好、情感而加以自由组合的。作品所提供的表象,还为想象提供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在情感的引导下,通过想象力对作者提供的表象加以填补。(3分)但同时,作者的想象与读者的想象又以作品为中介,这就使得其中有相通之处。《饮酒》诗中呈现了纯朴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各人想象中应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虽然作者体现在作品中的意图对欣赏者的想象力进行有限的限制,但想象力在欣赏时还是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意象进行再创造。(1分)

120. 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因为:

(1)立足于人生的相位来揭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联系,无疑是一个有效的理论视角,而这种理论视角首先就深埋于某种审美人生观之中。(1分)这种审美人生观可以概况为三个方面:①人生的意识。②人生的反思与反悔。③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最高价值之一。(1分)

(2)我们还应探寻“美”在人生的各种条件下和情境下得以形成的作用力。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美得以形成的作用力归结为“创造”。美与美的创造是美的问题的核心所在,我们认为,在求解美的问题时,除了驻守至为根本的“人生相”外,还应深入到

第 24 页 共 2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