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 - 习题集(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美学原理 - 习题集(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8dfaee76f1aff00bfd51e0c

它的第二相,即“创造相”。 (3分)

(3)无论是人生抑或美的创造,它们不可能只是自足的、概念性的问题的壁垒,而是充满生机的,具有历史过程性的社会存在。对美和美的创造的探寻,就不能从它的本身来思考,还必须从人生的角度来思考美和美的创造,从美和美的创造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从而让美的问题始终穿行在人生相和创造相之间,以便守护美的问题得以存活的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关系中全面展开的程度,在很大意义上受制于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方式等诸多因素。处于审美关系中的美的创造是否充满生机,是否能真正发挥、提高和丰富人的本质力量,人生的景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规定性力量。(3分)

(4)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中,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创造本质,几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不难发现,在求解美的问题上,我们能从审美人生观出发,把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现象之一的“美”奠基在“人生”与“创造”的相位加以探寻,这是与当代科学精神相吻合的。(3分)

(5)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事件,他本身既蕴涵着对传统的顺应,又蕴涵着对传统和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批判,从而使人生在价值关系上与现实和传统保持内在的张力,使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处于不断的创造之中。(3分)

总之,让美的问题始终穿行在人生相和创造相之间,恰恰是让人生和美的问题的求解走向未来的一种象征。(1分)

121. 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艺术品的创造既然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艺术品的生产和消费就不能是一次性的。这就需要一些相对稳定的物质载体和媒介,以保证自身相对稳定的存在。这些物质材料和媒介并不等于艺术品的本体存在,仅仅是本体存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或构成因素。(3分)

(2)形式符号层。物质实在层之上的是形式符号层。形式符号层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因为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当艺术家怀着审美情感去用色彩、线条、旋律等构建一件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时,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开始赋予艺术品以审美价值了。(2分)

形式符号层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他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形式符号层指示、负载意象的功能远大于其独立的审美价值。(1分)

(3)意象世界层。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2分)

意象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的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这意象也就是鉴赏中生成的审美对象。这是纯精神性的,超越物理时空的。(1分)

(4)意境超验层。这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涵着的富有形而上的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如果说,意象世界层是人类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意境则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

第 25 页 共 29 页

领域的形上至境。(2分)

意境超验层次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这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艺术家对人生的体悟融入到艺术品中,既表现了艺术家的人生境界又表现出一种非经验的意境。(1分)

意境超验层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没有意象的导引,意境根本无从谈起。(1分) 综上所述,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层次都毫无意义。(2分)

122. (1)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是从理念派生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是真。(4分)

(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4分)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须把自己显现出来,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4分)

(4)黑格尔的这一观点自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但把抽象的实体作为美的本源,显然是把世界和美倒置了。(3分)

123. (1)丑在艺术中的表现形态有:

①艺术作品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艺术家表现丑的对象时,由于所塑造的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作品本身可以是美的。在艺术欣赏的领域内,欣赏者应当从真正的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作品,而不应局限于反映对象的客观性质。(3分)

②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罗丹曾说:“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行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脸,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3分)

③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如园林艺术中的山石以“ 丑”为美。(3分) (2)对于西方现代的丑和丑学,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

①我们要承认他们揭示人类卑微和阴暗面的成绩,让人类不要满足于自我吹嘘的美梦。(2分)

②我们更要严肃地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是人,不要像猪猡掉在泥潭中淹没自己,我们要前进,要超越。不但要承认自己的渺小和丑,更要追求那闪烁着人生光辉的伟大和美。(2分)

第 26 页 共 29 页

③人生的征途,可以存在丑,但人生的目的,却应当是美。我们在文学艺术中,不需要有任何的出丑和装丑。(2分)

124. (1)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发生的冲突,冲突中因主人公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5分)

(2)悲剧冲突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是精神取得了胜利。主体在面临灾难时,能颖悟人生和世情,体验到自身的生存价值,从而迅速提升自我,进入到一个伟大的境界之中,而从平凡之中直接提升自我,就会招致悲剧性冲突,结果通过感性的毁灭而成就精神性的自我。在这种冲突中,肉体虽然被摧残了、毁灭了,精神却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飞跃。它主要通过个人苦难或死亡,以及这种苦难或死亡由于无可弥补而产生的影响,从中体现出包含在独特个性之中的不朽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它是通过感性的肉体的人与自己主观精神之间经由一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平衡。(5分) (3)人们不甘现状、永不满足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悲剧冲突的原动力,而不畏强暴则是这种原动力遇到灾难时的必然反应。当精神生命为着更大的利益追求生存时,感性生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悲剧冲突,不过是人在追求不朽的过程中遇到阻力时的一次强有力的碰撞。悲剧主人公常常感到他经历的痛苦是值得的,他所坚持的信念是正义的,因此才没有逃避,他还把担当苦难作为神圣的使命,肩负着社会、历史的重任,有着“舍我其谁”的当仁不让的精神。(5分)

125. (1)基本原理:

艺术品的核心是艺术意象,每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是艺术的灵魂。从存在方式上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创作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过程,就是艺术意象的生产和接受的过程。而艺术意象并非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2分)

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着本质的联系。艺术创造者无论是描摹物象还是抒发感情,都是在已有表现的基础上,调动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重组和创造一个能被感官直接感受、把握、体验的意象体系,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符号表达出来,凝定下来,形成特殊的存在——艺术品。在这里,意象实际上反映了创作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2分)

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的照单全收,而是在感觉、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2分)

所以,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者的审美经验中。这样,我们就从“艺术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这一初级的规定前进了一步,获得了艺术存在方式的深层规定,那就是:艺术存在于

第 27 页 共 29 页

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2分)

(2)分析说明:

中国古代的诗歌,常常追求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提供含义深刻的意象,传达沉隐微妙的情感的境界。(2分)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中的蜡炬、春蚕的意象,在李商隐创作之时,是由其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决定的。蜡炬、春蚕的某些特征与其为情而死的理想相结合,再配以其它辅助意象,创造了蜡炬与春蚕极富情意的形象。其凝固于诗歌之中,在未被欣赏之前是毫无审美意义的。只有当读者吟诵此诗时,根据诗人所提供的意象,联系自己的审美经验,对蜡炬和春蚕进行改造,赋予其奉献自己、舍己为人、鞠躬尽瘁等道德品质,它才具有审美价值。(3分)诗人与读者之所以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意象,就是因为他们各自联系自己的审美心理和经验,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这不同的创作与接受过程中。(2分)

五、 填空题

126. 人文学科 人类的审美现象 127. 根本性质 普遍规律 128. 数

129. 文心雕龙?神思

130. 本质力量 对象 131. 性格 命运 132. 鲁迅

133. 意 象 134. 想象力 135. 拯救社会

136.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137. 劳动 138. 蔡仪

139. 美与美的创造 140. 诞生

141. 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 142. 和谐共存 情感肯定 143. 集体无意识说

144. 艺术品 艺术接受 145. 美育 道德教育 146. 1750年 美学 147. 壮美

148. 悲哀 痛苦

第 28 页 共 29 页

149. 苏格拉底

150. 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 151.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152. 审美 153. 艺术

154. 技能 技巧

155. 观 品 悟 156. 诗学 文心雕龙

157. 历史性 民族性 阶级性 158. 大希庇阿斯篇 159. 神圣的比例 160. 生理基础

161. 克罗齐 纯朴的心灵 162. 毕达哥拉斯 163. 艺术品 164. 期待视界 165. 期待视界 166. 感性学 167. 里仁为美 168. 普罗提诺 169. 主观

170.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171. 本质力量 个性色彩 172. 否定 173. 主体性

174. 意象的生成 175. 以美育代宗教 六、简答题 (略)??

第 29 页 共 2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