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苏东水)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苏东水)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8e186c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0

.

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一)你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基本涵义?

产业结构则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这种产业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二)简述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产业结构理论是人们将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在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

1. 经济分析深入到产生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 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加速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体系是什么?

产业结构理论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这里的技术经济联系主要是指按照投入产出的技术矩阵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 。

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由产业结构形成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产业结构效应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分析理论、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以及产业关联理论等几部分组成。

(四)有人说,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排斥结构因素。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观点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的变化和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被看作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他们的增长理论没有把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等诸多结构变化当作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而排斥结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五)你如何看待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争论?

库兹涅茨认为:在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只有总量的高速增长才能导致结构的快速演变。没有总量足够的变化,结构变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受到限制。

与库兹涅茨的观点相反,罗斯托则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虽然他无意要否定总量的概念,而只是强调,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 (六)产业结构演进有哪些规律性?

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七)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赤松要雁行形态理

.

13

.

论。

1. 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2. 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体系,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彻底的考察。他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4.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5.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6.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密切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

(八)请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1.供给因素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投资(包括国内资金供应和外来投资)、商品供应、进口、技术进步等,也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还包括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动也往往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

2.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的需求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 3.国际贸易因素。 4.国际投资因素。

5.其他因素 , 包括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 关联

(一)简述产业关联的涵义、产业关联方式和类型。

.

14

.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部门间发生联系的依托或基础,以及产业间相互依托的不同类型。

产业间联系的纽带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是以什么为依托连接起来,这种产业间连接的不同依托就构成了产业间联系的实质性内容。主要的纽带有:1.产品、劳务联系;2.生产技术联系;3.价格联系;4.劳动就业联系;5.投资联系。

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主要有:1.单向联系与多向联系;2.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3.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二)简述投入产出表中“中间需求部分”、“最终需求部分”、“毛附加价值部分”的经济含义。

中间需求部分,亦称为内生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因此,这一部分横向各产业和纵向各产业的排列是相互对应的。横向的数据表示某一产业向包括本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提供其产出的中间产品的状况,也就是所有产业生产中所需该产业产品的情况,亦即中间需求情况。纵向的数据表示某一产业生产中向包括本产业在内的各产业购进中间产品的状况,也就是所有产业向该产业的中间投入情况。 最终需求部分,亦称“外生部分”。它反映各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成为最终产品那部分的去向。最终产品的去向,即最终需求,大致分为三部分的流向:一是消费部分,具体可分为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两部分,前者是指家庭消费的总和,后者是指公共福利、社会保障、政府等行政性支出的各种社会性消费;二是投资部分,是由固定资产更新与新增固定资产两部分构成,其中新增固定资产又可分为生产性固定资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三是出口部分。

毛附加价值部分,也是一种“外生部分”。这部分包括两块:一块是各产业部门提留的折旧;另一块是各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实现的净产值(附加价值),亦即新创造的价值。净产值又可分为劳动者报酬和社会纯收入两部分。所以,毛附加价值部分反映了各产业提取折旧基金的价值及其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价值构成,以及国民收入额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分布比例。

(三)简述实物型、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及其平衡关系。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是以产品的标准单位或自然单位计量的。用于显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主要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即这些主要产品的生产、使用情况,以及它们之间在生产消耗上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平衡关系式主要有两个:(1)总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2)劳动力总量=各产品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之和。

最常用的是用统一货币单位计量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每一纵列反映了相应产业部门的投入构成,其总计就是总投入。横行数字是各行业的产出结构,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产出,并反映了这些产品的销路或分配去向。每一横行的总计即为相应产业部门一定时期内(一年)的总产出。

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可以按行、按列,以及在行与列之间分别建立起平衡关系,这些平衡关系主要有:(1)各行的平衡关系是:各行的中间产品+各行的最终产品=各行的总产品。这些平衡关系反映了各产业部门产品的流向。(2)各列的平衡关系是:各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各列新创造价值=各列的总产值。各列的平衡关系说明了各产业部门的价值形成的产出过程,反映了每一产业部门的产出与各产业部门为之投入的平衡关系。(3)行与列之间还存在如下平衡关系:第一,横行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等于相对应的同名称的纵列各产业部门的总投入。第二,最终产品总量等于国民收入总量和固定资产折旧总量之和,即最终需求部分和毛附加价值部分相等。

(四)什么是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是依据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去除它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分量。

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联系与间接消耗联系的全面反映。其经济含义是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也就是说,完

.

15

.

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与间接消耗系数之和。 (五)简述产业关联静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里昂惕夫作为产业关联理论的杰出贡献者,其创立的投入产出法有效地揭示了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量化比例关系,因此,人们将产业关联理论称为投入产出理论。

投入产出法成为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它是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或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然而它不仅仅局限于分析产业间联系,还可以利用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有关数量比例去研究国民经济中的其他方面的问题。

投入产出法就应用于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联系分析来说,是通过编制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构成一个模拟现实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相互“流入”、“流出”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来分析各产业间的各种重要比例关系。

(六)简述“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在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作用。

所谓中间需求率,即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产业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这个指标反映了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即原材料为各产业所需求。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部门就越带有原材料产业的性质。依据中间需求率,就可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各产业部门产品用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各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某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中间投入率指标反映各产业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各产业购进的原料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所以,某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产业的附加价值率就越低,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率产业部门,反之亦然。

反映产业关联程度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指标,其在产业关联分析中的作用在于: 第一,可较准确地确定按不同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划分不同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

第二,可较清楚地显示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同程度。 第三,可揭示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的“有序性”。

(七)产业波及效果分析的基本工具有哪些? (I-A)-1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对产业波及效果进行分析,主要使用三个基本工具:实物型和价值型的投入产出表;投入系数表;逆阵系数表。

逆阵系数表的系数就是(I-A)-1中的每个元素,逆阵系数表在这里是专门用来计算波及效果总量的系数表。逆阵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当某一产业部门的生产发生了一个单位变化时,导致各产业部门由此引起的直接和间接地使产出水平发生变化的总和。 (八)简述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现象。

产业波及效果的时滞,是指某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动导致其他产业的变动并不立即反映在产出量的变化上。或者说,某产业最终需求变化引起其他产业产出量的变化有一个时间过程。这个时间过程的长短,往往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经济循环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如繁荣时期和萧条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差异往往是由于“库存”的存在而发生的。在需求增加时,多半首先反映在库存的减少上。这样,由某产业最终需求变动导致的波及效果,由于库存的存在而被中断或减弱。反过来,当库存不足以满足波及要求的需求增加,而生产又不能马上增加时,需求变动造成的波及效果可能表现为价格的上升。显然,上述库存的缓冲作用表现在投入产出表的最终需求的库存栏里,中间需求、中间投入矩阵是无法反映这种经济变动的。因此,在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时,要考虑时滞现象,以免得出错误的结论。

(九)简述产业波及效果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

产业波及效果的现状分析,是指对现时的产业间波及效果进行分析,它基本上不涉及未来情况的预测分析。其实质是运用逆阵系数从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中引申出有关系数,来认识产业波及现状的有关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

1.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通过产业间的联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