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如何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9a88afd48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7

如何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该图用一个特写镜头呈现了汽车运输啤酒的情境。通过介绍啤酒装

箱中的有关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窗有两个红点。

第一个红点: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个红点:用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第一、既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重视用比例解题的教学。

教学时,可以从装运啤酒的话题引入,介绍有关信息,然后呈现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出示例题后,教师 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时,学生可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再引导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可启发学生思考:哪一个量是一定的?啤酒的总瓶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然后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方程),并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仿照第一个红点的教学思路进行。 第二、及时引导学生对用正反比例解题进行比较。

两个红点问题解决之后,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比,找出在解决问题

方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自主练习分析:

第5题是灵活运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审题,使学生明确:地面的面积一定,每块方砖的面积与块数成反比例,因此,要先根据边长计算出方砖的面积,再根据反比例知识列式解决。这一题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有的学生会直接用边长乘以块数。要让学生分析一下数量关系,然后再解决。

首先是弄清不管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其中必然有2个变量构成比例关系,一个常量维持比例关系:

正比例:通俗地讲两个变量的商是一定的。比如说你们家房子宽度b一定为7米(常量),长度a越长,面积s相应也就越大,面积是长度的7倍 s:a=7

反比例:通俗地讲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定的。比如说,ZF只许你家建的房子面积s是200平方米(常量)。那你就纠结是长a长一点好呢,还是宽b长一点好呢,这里的长a和宽b就成反比例。 a×b=200 比如:2个箱子能装24瓶啤酒,装480瓶啤酒需要几个箱子?20个箱子能装几瓶啤酒?

很明显,这里的一个箱子装啤酒的数量是一定的(可以算出来是12瓶),那们啤酒瓶总数就和箱子数构成了正比例关系了。即啤酒瓶总数:箱子数=24:2=12,下面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对号入座”而已。 第一个问题解答:

设装480瓶啤酒需x个箱子,则480:x=24:2 解得x=40 第二个问题解答:

设20个箱子能装y瓶啤酒,则y:20=24:2 解得:y=240

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对比练习

设计背景:学生学习了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作业反馈很好。第二天继续学习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正确率相当高,作业反馈:大部份都不错,但有一题是关于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却几乎有一半的同学做错,这使我对这两节课的教学进行了深一层的思考。调查结果发现,出现错误的原因有:1、有的同学认为今天所学的内容是用反比例来解决问题,而前面的题目都是用反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所以不审题,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一题也用反比例来解决;2、对正反比例的知识混淆了。判断是否成正反比例的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的学生对这部份知识已有点模糊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灵活地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特意增加了这一节对比练习课。下面是这节课的练习设计:

铺垫练习:

一、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3、学生总人数一定,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 4、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5、货车的载重量一定,运送货物的总量和辆数。( )

设计功能:复习比例的知识,巩固正比例、反比例两个概念,避免混淆,清楚知识间的联系,并为后面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组织方式: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回答。让学生按一定的格式作答。如第1题:成正比例关系,因为速度=路程÷时间。

二、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并判断成什么比例。

1、食堂买3桶油用了780元,照这样计算,买10桶油需要多少元? 因为( )一定,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得数量关系式: = 所以( )和( )成( )比例关系。

2、生产一批自行车,计划每天生产30辆,需要生产20天;实际每天生产了50辆,实际生产了几天?

因为( )一定,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得数量关系式: = 所以( )和( )成( )比例关系。

[设计功能:这两题是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比较多的两道题,把它们整合在这里,一来可以分析错题,同时给予解题的思路的引导。

组织方式:让学生直接回答就行了,因为这样的思路引导在新授课时也会出现,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完成了铺垫练习后,再结合新授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小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1)找“一定”;(2)写数量关系;(3)列方程;(4)检验。]

对比练习:

一、课本P63第4题。

(1)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100km。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2)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3小时,每小时行50km,返回时每小时行60km,返回时用了多长时间?

[设计功能:通过这一题的对比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两个概念,避免了知识间的混淆。虽然本节课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增设的一节数学练习课,但同样不忽视课本资源,而是利用好课本中现有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