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辅导之古汉语练习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考研辅导之古汉语练习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9b60c204b73f242336c5fd6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2、举例说明什幺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答:“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两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

(一)“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例: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名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二)“意动用法”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名词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3、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所表达的几种意义。 答:名词作状语根据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4、表示比喻。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三、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孔子说:“君子饮食上不求饱足,居住上不求安适,勤敏于事务而谨慎于言语,就近有道之人匡正自己的是非,真可以称得上好学呀。”

2、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并且有毅力,因为任务艰巨并且道路遥远。把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太重了吗?直到死才停下来,不是太遥远了吗?”

3、广博地学习,深刻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决地施行。不学习则已,学习了不能掌握就不放弃;不发问则已,发问了不能了解就不放弃;不思考则已,思考了不能想通就不放弃;不分辨则已,分辨了不能辨明就不放弃;不施行则已,施行了不能坚决就不放弃;别人能做到一分自己就要做到百分(百倍),别人能做到十分自己就要做到千分(千倍)。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虽然是愚笨之人也一定会聪明,虽然是柔弱之人也一定会坚强。

第五章练习题答疑

一、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前置宾语的请指出宾语并说明用法,谓语前置的请指出谓语,判断句、被动句请指明句式属于哪一种情况。

1、谓语前置,谓语是“败矣”;2、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疑问代词作宾语; 3、判断句,主语 + 谓语;4、被动句,语义上的被动句; 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6、判断句,主语 + 副词 + 谓语 + 也(表示肯定判断); 7、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何陋”,宾语用代词复指; 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方城、汉水”,强调介词的宾语;

9、判断句,主语 + 谓语;10、谓语前置,谓语是“子也”;11、被动句,“被”字句;

12、判断句,主语 + 者 + 谓语 + 也;1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胡”,疑问代词作宾语;14、被动句,“为”字句;15、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

16、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17、判断句,主语 + 判断词“是”+ 宾语;1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一言”,强调介词的宾语;

19、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20、判断句,(主语)+ 副词 + 谓语(表示否定判断);21、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22、被动句,“为??所”句;23、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不谷、先君之好”,宾语用代词复指;24、被动句,“见”字句;25、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奚”,疑问代词作宾语;

26、判断句,主语 + 谓语 + 也;27、被动句,“见??于”句;

28、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29、被动句,“于”字句; 30、宾语前置,前置宾语是“利”,宾语用代词复指; 二、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寡人将谁朝而可?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如: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三、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2、“主语+者+谓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3、“主语+谓语+也”,如:张骞,汉中人也。4、“主语+者+谓语+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5、“主语(者)+副词+谓语(也)”, ①表示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主语+判断词+宾语”,如: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如: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

1、“于”字句。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2、“见”字句。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见??于”句。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为”字句。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为??所”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被”字句。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五、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表达功能。 答:古汉语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事物的同类,是谓语的组成部分。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吴广者,阳夏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表示等同关系 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就是谓语所表达的事物,主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事物。 子瑜者,亮兄瑾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表示比喻 表示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象谓语所表达的事物。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表示复杂的逻辑关系

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说话人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却把它压缩到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如: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5、表示原因

用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一般用主语表示结果,谓语表示原因。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六、阅读本章文选,回答以下问题。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为什么叫做美,这样就有了丑(恶)了。都知道了善为什么叫善,这样就有了恶(不善)。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低(下)相互依靠,乐音和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讲究无为而治来行事,施行不需言语说教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拒绝,听任万物出现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但是不依靠,大功告成之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自己不居功,所以功劳也不离开自己。

2、给《小国寡民(王弼注)》加上标点。

说明:文章中单行大字为《老子》原文,双行小字为王弼注。参考标点:

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币,

小国寡民,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无所乘之;虽有甲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虽有舟舆,

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求。

无所欲

——《老子》第八十章

3、给《鲁少儒(王先谦集解)》加上标点。

说明:文章中单行大字为《庄子》原文,双行小字为王先谦集解。参考标点:

成云:“方,术也。鲁地

庄子见鲁哀公。成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云‘见鲁哀公’,盖寓言耳。”。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鲜庄子‘无为’之学。”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

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方也。”。缓佩玦者事至而断。玉玦也。玦,决也,”。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令于其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之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庄子·田子方》

第六章练习题答疑

一、解释下列术语:

1、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2、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3、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4、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5、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使用这几个注释术语时,被注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叫做”。

7、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意思相当于现代的“是指、是说、指的是、说的是”等。

8、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9、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以引申义解释本义。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往往不尽相同,只是近似。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10、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这两个术语主要是声训术语,一定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声训”。 11、读为、读曰: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两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 12、读若、读如:注解术语,这两术语主要用来给被释词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二、选择题:

1、B、谓 2、A、之言 3、B、读为 4、B、貌 5、D、曰 6、D、犹 7、B、谓 8、D、曰 9、B、读如 10、D、犹

三、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疏]反。篇内同。}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

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

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之居”以对之。

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

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有威仪为“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

[疏]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

○{相,息亮

《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

李云:“句,成云:“缓者,五色绦绳穿

俟,待体,支《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人而无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也。相鼠有体,体也。[疏]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

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四、阅读本章文选,翻译下列句子。

1、上古的时候,人民很少而禽兽很多,人民抵挡不了禽兽虫蛇的侵扰。有圣人兴起,构木为巢来躲避各种祸害,因而民众喜欢他,使他拥有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2、宋国有耕田的人,田地中有一棵树,一只兔子跑动时头撞在树干上,折断脖子死掉了;于是这个人放下自己的农具守在树旁,希望再次得的兔子,兔子不能够再次得到,而自身被宋国人嘲笑。

3、古代的时候男子不耕种,但草木的果食足够吃;妇人不纺织,但禽兽的皮足够穿。不从事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民很少而财物有余,所以民众不争斗。因此重大的奖赏不需施行,严重的刑罚不需使用,但是民众能够自然安定有序。

4、那些居住在山里到山谷汲水的人,遇到节日的时候相互以水馈赠;在沼泽低洼处居住苦于水患的人,雇佣佣工来开挖沟渠。所以荒年的时候,自己的幼弟也不送给食物;丰年的时候,关系疏远的客人一定会招待。并不是疏远自己的骨肉而喜爱过客,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同。

5、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而拥有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仁义施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日呀。所以说:时代不同那么做事方式也就不同。

第七章练习题答疑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平水韵:唐代人做诗时依据的韵部有“同用”和“独用”之分,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107韵;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又归并成106韵,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平水韵”。 2、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3、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4、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5、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6、拗: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指的是某些位置的字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所造成的平仄格式拗口不通顺的情况。 7、救: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造成的拗可以通过一定得方式来弥补。这种补救的手段叫做救。 8、借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是利用汉字一词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构成对仗。借对分借音和借义两种。借义利用汉字一词多义现象,在诗句中用甲意义,而借用其它意义构成对仗;借音是利用同音字的现象,在诗句中用本字的读音,而在对仗中使用读音相同的其它字构成对仗。

9、流水对:近体诗对仗方式之一,所谓“流水对”,是指一联中的两句,在字面上是对仗的,在意义上却是相承的,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意义就像流水一样不断)。

10、联:从对仗的角度对近体诗做出的句子分析。将一首律诗的八句每两句分为一联,共分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写出下列题目要求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1、如果一首五言近体诗的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

(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如果一首近体诗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仄平平”,那么整首诗的平仄格式可能有两种:

(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分析下列几首诗的平仄格式,有拗救的请指明。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不”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字拗,“吹”字救;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拗救情况:“故”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字拗,“乡”字救;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拗救情况:“断、3、平平仄仄平,○死”字拗,“长”字救;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拗救情况:“小”4、○

字拗,“儿”字救;“倚”字拗,“虚”字救;

四、简述一首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及对仗等方面的要求。

答:近体诗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字数(句)数固定;

近体诗对字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句数一般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句数必须是偶数。字数上有的每句五字,称五言;有的是七字,称七言。

2、押韵严格;

近体诗的押韵有以下几个要求:1、偶数句必须押韵(有时首句也可以押韵);2、必须押平声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中间换韵。 3、讲究平仄;

平仄上的要求是近体诗的灵魂。主要是四种基本句式按照“粘”和“对”的要求组合而成。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所谓“黏”,是指下联出句第二字和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应当相同。

4、要求对仗。

对仗是近体诗的一个要求,有的诗歌的对仗不一定在哪一联。一般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一首诗中必须有至少一联是对仗的。

古代汉语试题(11)

一、 解釋術語(20分)

古無舌上音 三十六字母 入聲韻 說文解字 二、分析下面黑體詞在句中的詞性,並說明它所表示的意義(10分)。

1.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山海經·北山經》) 2.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山海經、海外北經》) 3.於是乃使專諸之倫手格此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