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课件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课件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9f6dca5b0717fd5360cdc08

(二)以爱得华·伯耐斯为代表的公共关系理论化时期

爱德华·伯耐斯是整个20世纪在公共关系领域极有影响的一个人物。他不仅较早地与艾维·李一样从事新闻代理工作,而且是第一个将公共关系予以理论著述并搬上大学讲坛的人。

伯耐斯的贡献体现在:

(1)第一个将公关咨询从原始的新闻代理中区分开来,(2)认为公共关系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公关人员要将其客户介绍给公众,把组织积极的形象传递给公众;另一方面公关人员也要把公众的意见反馈给客户,告诉他们公众的需要和要求;

(3)认为公关人员不仅需要智能和直觉,也需要了解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能深入了解客户与公众的知识,以便掌握客户做事的方法和推动公众产生不同的行为。

(三)以卡特李普与森特为代表的公共关系程序化时期

1952年,体现公共关系鸿篇巨制的著作《公共关系教程》、又称《有效公共关系》(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出版,其作者是斯各特·卡特里普与艾伦·森特、以及后来加入的嘉伦·布鲁姆。这本书被尊称为“公共关系圣经”。这本书的贡献是:(1)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公共关系理论进行完整的构建;

(2)在公共关系理论上,提出了公共关系工作的四个步骤;

(3)对公共关系实践予以了全面的概括、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经验性的实务信条;

(4)对公共关系应用范围的界定和理论体系的确立,有力地推进了公共关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以格鲁尼格为代表的卓越公共关系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的公共关系学者、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詹姆士·格鲁尼格提出了“卓越公共关系”的新见解。这一思想的提出将公共关系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使格鲁尼格教授成为美国公共关系界的领军人物。

格鲁尼格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1)战略性;(2)直接性;(3)整合性;(4)独立性;(5)专门性;(6)平衡性;(7)内部民主性;(8)专业知识性;(9)多样性;(10)职业道德与责任感。

三、公共关系在中国

(一)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

1、孔子的周游列国活动2、纵横家的游说活动

中国古代的所谓公共关系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但是,无庸质疑,中国古代创造的无数杰出的计谋良策,确实非常值得现代公关予以借鉴。它为中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铺垫了一个良好的人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