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佛说四十二章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0017e20c22590102029d27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教十三经

四十二章经

赖永海 主编 尚荣 译注

中华书局

第 1 页 共 57 页

佛说四十二章经

前 言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第一部佛教圣典。此经在中国佛教经典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神人(佛陀),即遣派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来到大月支国求法,并迎请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来到了中国的都城洛阳,驻锡在洛阳雍门外新建的白马寺,翻译佛经。此白马寺也就成为中国第一座寺庙。他们所带来的梵文经典,依历史的记载,有60万言,而翻译的第一部经典,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

对于本经的特点,太虚大师总结为四点:词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此经与诸经中文辞最为约易;本经也非仅为小乘之法,实际上包括大小乘一切教义无所不摄;本经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部佛经,后世经论译名多自此出,后世的译家不能逾越;另外此经开端即出经义,最为直截了当,异乎余经。

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内容,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富有启发作用,可以说她是引导我们修身、行持、处事、待人,乃至成佛的解脱之道。

文章中,对经文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释工作:

1、 文中对每部佛经均简明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2、 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易得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 3、 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希望为学习佛法的人们,能起到“渡海之舟筏“的作用!

第 2 页 共 57 页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②,名曰沙门③。常行二百五十戒④,进止清净⑤,为四真道行⑥,成阿罗汉⑦。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⑧。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⑨。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⑩。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注释:

?辞亲:辞,就是辞别。亲,就是父母亲或亲戚朋友,辞亲目的就是要出家。辞亲而出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辞别亲人,奉父母命出家。佛在世的时候,一个人想要出家,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才可以出家;要是父母反对的话,释迦摩尼佛也不会接受他出家的。二、辞离亲族,以便断除缠累。家庭是一种拖累障碍道业,远离家庭恩爱,才能够修学佛法。出家: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就是出离家庭,到寺庙过生活。广义,出世俗家,入真谛家;就是出离了世俗之家,出五蕴家,入法身家。

②无为: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原系涅磐之异名,后世更于涅盘以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于小乘各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立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合为“三无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于“三无为”之外,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无色处”及缘起支性(十二缘起之理)、圣道支性(八圣道之理)等,总为“九无为”。化地部则以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取代“四无色处’,亦作“九无为”之说。大乘唯识家于“三无为”外,别立不动、想受灭、真如,合为“六无为”;或开立真如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而为”八无为“。然无论开立为“六无为”或“八无为”,非谓无为有多种别体,而系断除我、法二执所显之一种法性;复以此一法性从所显之诸缘而称种种之名。准此而言,真如、法性、法界、实相等亦皆为无为法。又以涅盘而言,上记“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盘;而涅磐乃一切无为法中之最殊胜者。 ③沙门:又作“沙门那”、“沙闻那”、“娑门”、“桑门”。意译“勤劳”、“功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磐之出家修道者。在印度,不但是佛教的出家人叫

第 3 页 共 57 页

佛说四十二章经

沙门,在当时的婆罗门教,以及其他九十六种外道,只要是宗教师,都称为“沙门”。不过释迦摩尼佛的弟子,是“释种沙门”。

④二百五十戒:又称”具足戒“。即比丘所必须遵守之戒律,共有二百五十条。各部派所传之不同律藏,各部派戒条之数亦略有出入。然大体皆以二百五十条为基本之数。主要遵守的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

⑤进止:出家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合乎威仪,合乎戒律。进,即前进。止,即停止。清净:音译”毗输陀“、输陀”“尾戍驮”、“戍驮”。略称“净”。指远离因恶行所致之过失烦恼。一般常用“身”、“语”、“意”三种清净。

⑥四真:即四真谛。道行:又作“道业”,意为佛道之修行。

⑦阿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其中,主要的三种意义是应供、杀贼、无生,“应供”意为阿罗汉是真正应该接受人天供养的圣者。“杀贼”,贼,指烦恼贼,证到阿罗汉的圣果,已经把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无生”,阿罗汉既然断除了一切的烦恼,也断尽了一切染污的行为,这时候已经了脱生死,不会再来受生了,所以称为“无生”。总之,阿罗汉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⑧阿那含:旧译作“阿那伽弥”、“阿那伽迷”。略称“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乃“声闻四果”中第三果之圣者。是断尽欲界的烦恼的圣人统称。凡是修到此果位的圣人,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

⑨斯陀含:又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作“一来”,“一往来”。系“声闻四果”中之第二果位。

⑩须陀洹:为“声闻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

这是本经的第一章,说明沙门证阿罗汉果的程式。从这一章开始,直到第四十二章,都是属于正宗分,既是本经所讲的主题。

第 4 页 共 5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