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0c60dfce2f0066f5332210

同济、雷海宗等。他们认为当时的时代是“战国时代的重演”,从而抹杀了法西斯侵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区别;公开宣扬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法西斯理论;在文艺思想上,他们鼓吹“力的文化”,主张描写“强力”,提倡反理性主义,提出以“恐怖”、“狂欢”和“虔恪”为文艺创作的“三道母题”,其代表作品是陈铨的剧本《野玫瑰》、《蓝蝴蝶》等。战国策派的思想观点和创作适应了国民党专制主义的需要,其反动理论及作品,受到当时进步文艺界的揭露和批判。

边区文协 全称“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1937年10月在延安成立,是边区文艺界的一个统一战线组织,负责人有艾思奇、周扬、成仿吾、柯仲平等。1939年5月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文抗”),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团结边区的文化工作者,积极推动和开展了边区的战时文化工作,出版了《文艺突击》、《文艺战线》、《谷雨》、《大众文艺》等刊物,组织战地文化工作团,深入前线,为抗战服务,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文化团体。

西战团: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1937年8月12日成立于延安,作家丁玲和吴奚如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其成员是边区的文艺工作者。西战团以半军事化的生活随军转战于晋察冀前线,于战斗间隙编演了许多小型多样、通俗易懂、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文艺节目,如《送郎上前线》、《汉奸的末路》等,出版有《西战团戏剧集》、《西战团通讯集》,还有丁玲主编的西战团丛书10种。他们的活动引起广泛注意,中外新闻界不断报道其行踪和成绩。1944年5月完成使命。

鲁艺:全称“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4月成立于延安,后改名鲁迅艺术文学院,设戏剧、文学、音乐、美术等系,并设有研究室和实验话剧团,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力推行戏剧大众化活动,经常深入乡村和前线宣传演出,为解放区培养了一大批文艺干部。沙可夫、吴玉章、周扬、赵彝敏等先后主持过“鲁艺”的工作。

街头诗运动:1938年主要在延安开展的一种群众性的诗歌运动,田间、柯仲平是主要倡导者。街头诗是一种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发挥宣传教育作用的诗的战斗的形式。1938年8月7日,在延安的大街小巷、墙头和墙上,到处张贴起街头诗,时称“街头诗运动日”。这些诗诗行简短,感情炽烈,语言朴素,充满战斗气息,代表作有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后来街头诗运动在其他解放区渐次展开,丰富了解放区抗战文艺活动的内容。

新秧歌运动:1943年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开展的一种群众性的文艺运动。经过1942年的文艺整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自觉深入农村,学习民间艺术,鲁艺文工团首先利用陕北秧歌的形式加以改造和提高,创作出新秧歌剧《兄妹开荒》,造成极大影响。很快,各种

秧歌队和宣传队纷纷成立,秧歌剧在陕甘宁边区迅速普及。后随解放大军的进军步伐而传遍全国。新秧歌运动体现文艺与群众真正的结合,真正实现了为工农兵而创作和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文艺思想。

泛神论:是一种把神融化于自然之中的哲学观点。产生于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是中世纪宗教神学思想统治地位逐渐丧失时的产物,它对流行的上帝观念进行了新的科学的阐释,把上帝同自然这个人文主义的观念等同起来,把作为人格神的上帝用自然的概念所取代,使之成为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东西,而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救世主。泛神论的世界观最早表现在布鲁诺等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学说中,后来斯宾诺莎使之形成一种具有系统性的完整的哲学思想,并影响了整个欧洲思想界及其后世哲学的发展。

问题小说:是指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出现的以及时反映生活现实,揭示社会问题,探讨人生意义为内容特征的一类小说,其题材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领域,如妇女问题、婚恋问题、社会习俗、家庭矛盾(父与子矛盾)问题、士兵生活、穷人命运等问题,代表作家有冰心、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这些小说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充满清新健康的时代气息和新鲜活泼的艺术生命力,但也存在概念化和抽象化的毛病。

乡土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一些家在农村而寓居京沪都市的作家,他们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影响下,纷纷关注和表现农村生活,反映宗法农村与现代文明的差异,这些小说大多是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带有明显的乡愁意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以及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从而形成一个极富特色而又影响久远的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文研会的鲁彦、许杰、彭家煌、褰先艾和语丝社的冯文炳、许钦文,以及未名社的台静农等。

社会剖析派:30年代涌现的一个革命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该派作家都参加了左翼文学运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努力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观察和剖析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表现社会心理和时代潮流的变迁,深刻揭示阶级的对立与抗争,真切反映社会的本质并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小说写法上常采用横断面截取生活的方法,场面描写和人物口语真实生动,结构朝严谨精致的方向发展。代表作家及作品有:茅盾的《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沙汀的《淘金记》,艾芜的《山野》等。

现代小说派:亦称现代派小说。是30年代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一带城市里涌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它是都市商业文明的产物。其主要成员为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该派

作家对都市“文明病”和五光十色的人生世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同时也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和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小说创作的影响,遂运用精神分析与直觉、变形等现代派手法,来表现现代“都市男女”骚动迷惘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属于现代主义艺术范畴的新的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我国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上海形成的一个小说流派。该派创作与商业化、半殖民地化的上海洋场社会有密切联系,表现内容大都是病态的都市生活,描写沉溺在过度声色享受中的摩登男女的精神苦痛,他们的迷醉和惆怅,尤其是他们在“快乐面具”底下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和沉重的失落感。在艺术上,他们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作家的影响,强调直觉和主观感受,注重潜意识的描写,大量使用快速、跳跃的节奏,直觉、多变的画面,蒙太奇的组接方式,以及搭配奇特的变异修辞,从而创造出一种主观与现实合于一体的新的艺术,代表作家是穆时英。

心理分析派:30年代在上海由施蛰存独创的一个小说流派。该派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用心理分析方法,透视人的潜意识和性心理,揭示现代“都市男女”的心理变态,展示人物在都市生活挤压下产生的浮躁、不安、惊惧、疑虑等精神变异和病态心绪,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灰黯的色彩,流露出一种世纪末的情调。代表作是《梅雨之夕》和《将军低头》。

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批从东北沦陷区陆续流亡到内地的青年作者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李辉英等。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早日收复失土的愿望;爱国热情炽烈如火,乡土风光明丽如画,作者对于敌寇之仇、沦亡之恨、故土之恋,洋溢于字里行间。他们的作品,以其激昂、悲愤的感情色彩和浓烈的乡土气息引起文坛瞩目,史称“东北作家群”。

都市小说:又称“现代都市文学”。是二三十年代东南沿海城市工商业发展及城市文化意识兴盛的产物,它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社会剖析派为代表的《子夜》式的现代都市文学,它充分体现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发展轨迹,使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空前的增强与深化,开创了以史诗似的结构和雄健的笔力大规模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艺术作风和气派。另一类是以新感觉派为代表的病态都市文学,它充分体现了新文学向世俗化发展的倾向,它以现代“都市男女”这一新的“族类”作为自己描写的中心,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畸形文明中的病态人生,在艺术上探索一种与题材内容相应的心理分析方法或充满动感的都市旋

律,从而提供了迥异于社会剖析派的另一类都市文学。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解放区文艺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小说散文流派。缘起于抗战时期的冀中和延安,形成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天津、北京、保定三角地带。以孙犁小说《荷花淀》得名,主要成员除孙犁外,还有康濯、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韩映山等。菏派小说和散文,大都以反映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为主,作品中的山光水色、人物风貌都洋溢着当地特有的乡土气息。其共同特色是清新朴素,抒情味浓,诗情画意地表现生活中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山药蛋派:是解放区诞生的一个有鲜明的山西地方风味和浓郁农村乡土气息的小说流派。孕育在40年代解放区,成熟于建国后的50年代。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胡正等。该派作家一直保持着共产党农村基层干部的淳朴作风,自觉地写农村题材,善于抓工作和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写成“问题小说”。其作品地方味和泥土味都很浓,富有民族特色和大众风格,语言多采用经过提炼的农民口语,自然质朴,通俗风趣。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翻译介绍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等各个领域的新文化社团,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