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0c60dfce2f0066f5332210

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激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他们的散文创作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每周评论》 “五四”时期宣传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杂志之一。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发起者和编者是陈独秀、李大钊。经常撰稿人有胡适、周作人(仲密)、高一涵(涵庐)、王光祈(若愚)、张申府(张赤、赤)等。该刊以评论国际国内政治为主要内容。25期以前,责任编辑是陈独秀,该刊坚持反对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鼓动,宣传反封建的文化思想,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报道俄、德、匈等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殖民地民族革命,从各方面为“五四”运动作了准备工作;另外,报道“五四”运动中群众斗争进展情况,并从理论上予以分析和总结教训,对运动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25期以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避难南京,胡适任主编,虽发表了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宣扬实用主义的文章,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但仍有不少尖锐抨击封建势力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文章,具有较强的革命性和战斗性。1919年8月31日第37期正在付印时,被北洋军阀政府封闭。

桐城缪种 1917年7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通讯”栏,钱玄同给陈独秀的信中说:“惟选学妖孽所尊崇之六朝文,桐城谬种所尊崇之唐宋文,则实在不必选读”。此后,“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便成为“五四”时期抨击摹仿桐城派古文或《文选》所选骈体文的旧派文人,反对旧文学的流行用语。桐城派是清朝古文流派之一,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榭、姚鼐等,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他们和各地赞同他们的文学主张的人为桐城派。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意日等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无理拒绝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山东被日本占去的权利等正义要求,而军阀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震怒。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 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并举行游行示威。军阀政府派兵镇压,逮捕学生三十多人。第二天,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6月3、4两日,军阀政府逮捕北京学生近千人,更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济南等地工人、商人先后罢工、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群众运动。在人民的压力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了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宣布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运动取得了胜利。

湖畔诗社 新诗社团。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 其成员是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和

汪静之。以创作歌唱纯真的友谊和爱情、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博得读者的欢迎,出版过《湖畔》、《春的歌集》等诗集,创办过《支那二月》诗刊。 应修人等四人被美名为“湖畔诗人”。

南国社 以戏剧活动为主的文学艺术团体。1929年成立于上海。组织者田汉。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五个部门,而以戏剧活动为社会所注目。该社定其宗旨为“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1929年创办机关刊物《南国月刊》。曾演出过《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生之意志》、《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等。1930年因参加左翼戏剧运动被国民党查封。

戏剧协社 话剧团体。1921年成立于上海。原由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联合校外的谷剑尘、应云卫等组成,后来欧阳予倩、洪深加入。它着重舞台实践,有严格的导演和排演制度,是现代第一个“讲组织、讲纪律、讲方法”的话剧团体。其编、导、演诸方面的建树,对话剧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演出过的剧目有:<<回家以后》、《少奶奶的扇子》、《威尼斯商人》、《怒吼吧!中国》等。1933年停止活动,是我国早期剧团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

民众戏剧社 “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团体。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由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徐半梅、熊佛西、柯一岑、汪优游等十三人发起组织, 在其《宣言》中指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强调戏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该社分设研究、实行二部,研究部出版《戏剧》月刊,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讨论新戏运动的刊物。提倡爱美剧,批判传统旧戏和文明戏,介绍西方话剧表演知识,在它影响下开展起来的爱美剧运动,在当时戏剧界发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不过无演出活动,缺少艺术实践。

狂飙社 新文学团体,由高长虹、向培良、尚钺等组成。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曾在北京《国风日报》上出版过《狂飙>>周刊,至十七期至;1926年10月,又在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并编印《狂飙丛书》。该社初期曾一度得到鲁迅的支持,比较活跃而有影响。以后,其主要成员诽谤攻击鲁迅,特别是1926年秋,曾再次发动蓄谋已久的“狂飙运动”,以“为科学艺术而作战”为旗号,对抗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

未名社 以翻译为主的文学团体。1925年8月由鲁迅发起成立于北京。成员除鲁迅外有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等。该社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文学、东欧文学;曾先后出版《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1930年秋后因个别社员不顾社务,滥支社款,工作停滞,经济亏损。鲁迅于1931年5月声明退出。同年秋该社即解体。

《小说月报》 我国较早的大型刊物。创刊于宣统二年(1910年), 初由恽铁樵主编,后由王莼农(西神)主编,“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改刊从第12卷第1期起由沈雁冰主编,成为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编辑方针彻底改换。是期发表《<小说月报>改革宣》,开宗明义:“《小说月报》行世以来,已十一年矣,今当第十二年之始, 谋更新而扩充之,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第13卷起,由郑振铎主编。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主要撰稿人为文学研究会成员,发表过大量具有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和文艺论文,积极译介了许多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文学。 曾编印《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等增刊和专号。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停刊,共出22卷258期。

《文学旬刊》 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创刊于1921年5月,为《时事新报》副刊之一,由郑振铎主编。1923年改称《文学》,1925年5月第172期起更名《文学周报》,并独立发行。该刊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提倡现实主义,一面努力介绍世界文学到中国,一面努力创造中国的文学。在对以文艺为消遣,游戏品的“礼拜六派”和死守传统文艺观的“学衡派”的斗争中,起过较大作用。主要撰稿人有沈雁冰、胡愈之、王剑三、唐性天、瞿菊农、耿济之等。1929年6月出至9卷22期停刊,前后共出397期。

《戏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月刊。 1921年5月31日创刊于上海。民众戏剧社编。中华书局出版。主要发表改革戏剧论文,竭力抨击当时的旧戏和文明戏,倡导非营业性的小型业余戏剧演出,对爱美剧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撰稿人以陈大悲、汪仲贤、蒲伯英、徐半梅、欧阳予倩为最多。1922年4月31日停刊。共出2卷10期。

《礼拜六》:“鸳鸯蝴蝶派”刊物之一。周刊。1914年6月6日创刊于上海,先后由王纯根、孙剑秋、周瘦鹃编辑,1923年2月停刊,共出200期,上海中华图书馆发行。1923年“革新”后改为报纸型的综合性刊物,由上海礼拜六报馆发行。1929年5月该刊第55、56期连刊《礼拜六汇集第—集》(第1期至50期)的要目广告。

《甲寅》:政论性期刊。1914年5月创刊于东京。月刊。秋桐(章士钊)主编。两年后出至第10期停刊。章士钊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总长后,1925年7月在北京复刊,改为周刊。其内容杂载公文、通讯,正如鲁迅所说,是“自己广告性的半官报”。该刊主旨,一方面提倡古文,宣传封建思想;一方面则压制反对者和学生;其文章除宣传复古思想外,还污蔑青年学生,为“执政”段祺瑞捧场。1927年2月停刊,共出45期。

《 申报·自由谈》:《申报》是我国历史最久的资产阶级报纸,1872年4月30日(清同

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刊,1900年为上海买办席裕福接办,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1927年蒋介石叛变后,支持国民党反动统治。“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救亡高潮中,一度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1934年史量才被暗杀后重趋保守。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时停刊。《自由谈》乃《申报》副刊之一,1911年8月创刊。原以刊载“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为主,其时主编先后为王蕴章、周瘦鹃。 1932年12月黎烈文接编后,一度革新内容,常刊载进步作家写的杂文、短评。1934年5月改由张梓生主编。从1933年1月起,鲁迅常在该刊发表文章,后来将1月至5月发表的文章编为《伪自由书》,6月至11月发表的文章编为《准风月谈》。

《现代评论》:综合性周刊。1924年12月13日创刊于北京,1927年移至上海出版,1928年12月停刊。主要撰稿人有胡适、陈西滢、王世杰、唐有壬,徐志摩等,当时被称为“现代评论派”。

《创造季刊》:创造社早期的机关刊物。1922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编者先后有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泰东图书局发行。第1期以郭沫若的《序诗·创造者》表明该刊的宗旨是,致力新文学的创造。发表文学创作,兼刊理论和翻译为主要内容。撰稿者主要是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此外有梁实秋、王怡庵、倪贻德、楼建南、金女士。郭沫若的诗作《星空》、诗剧《棠棣之花》和剧本《卓文君》,郁达夫的小说《茫茫夜》、《春风沉醉的晚上》、《采矶》,金女士的《隔绝》等均发表于此。1924年2月出至2卷2期停刊。

《创造周报》:创造社早期机关刊物。1923年5月13日创刊于上海由郭沫若,成仿吾主编,泰东图书局出版。每星期日发刊,内容注重翻译和批评,初刊时销行3000份,后增至6000份。主要撰稿者是创造社发起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此外给该刊以极大助力的是倪贻德、周全平、淦女土、敬渔隐四位。重要文艺论文如郭沫若的《艺术家与革命家》、郁达夫的《文学上的阶级斗争》,重要创作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淦女土的《旅行》均发表于此。1924年5月第52期出刊后停刊。

《创造日》:创造社刊物。 1923年9月创办于上海。附刊于《中华新报》。郁达夫、成仿吾、郭沫若主编。内容以诗、散文和翻译作品为主。撰稿者除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外,还有王怡庵、倪贻德、楼建南、张友鸾、周全平等。出至100期停刊,后由光华书局辑为单行本出版。

《创造月刊》:创造社机关刊物。i926年3月1日创刊于上海。郁达夫、成仿吾主编。发表的文章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并重。郭沫若的《瓶》、论文《革命与文学》等即在此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