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2bb16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8

2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的感觉或幻想无限的自我,从而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也成为不可能的了。他只能不断地回避选择和决断,陷入一种麻痹状态。

3 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或拒绝与他人交往,或被他人所孤立,或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

4 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限于一种无力的状态。

5 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或发疯似地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6 否定的同一性的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

(四)张日升关于中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

张日升以中日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中日青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日青年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年龄差,中日差。张日升的研究还涉及了中日青年自我同一性与其它心理侧面(包括自尊情感,独立意识,对人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社会认知,宗教意识)之间的关系(1991-1993)。这种跨文化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文化和教育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大影响。

四、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主要原因探讨

很多临床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课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关心与干预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威胁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因素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在主观方面

1 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

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客观我是客面而真实的自我存在。 二者会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

这种不一致可能是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 教育者要根据不同情况帮助青少年解决这种矛盾,

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不一致,分析、反省、解剖他们的自我观念, 以便找到不一致的原因,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理想我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 现实我是自我的目前状态, 理想我与现实我是有一定距离的, 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

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

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远大,

又可能使个体无法企及而感到失望沮丧,

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从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的自我理想与社会规范是相背离的,即选择消极同一性,会使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在青少学生中经常展开有关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有关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具有极积的人生追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2 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偏差。

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即个体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国家和集团,他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他了解社会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于他人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这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

而肆意行事;对现存的某些社会现象无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彻底逃避。这样的青少年思想上很偏激,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攻击,厌世等问题行为。

关于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有时在我们的教育中会出比较片面进行的情况,我们往往只强调个体对社会的奉献,而忽略了如何帮助青少年去正确认识社会,帮助青少年去适应外部世界,教给他们必要的处世技能。

(二)在客观方面,主要包括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1 家庭方面

(1) 家庭环境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是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2) 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3) 父母的期望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他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