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江苏省南京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6f77f5f8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41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2月调研试题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随着网红经济的出现,短视频成为网红经济中重要的传播 ▲ 。快手、抖音、秒拍、火山、小咖秀等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调剂”着大众的生活。由于绝大多数用户并非专业人士,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这也 ▲ 。但有些制作者故意走向粗俗、甘于庸俗、沦为恶俗,挑战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因此,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重任在肩、 ▲ 。 A. 媒体 无可厚非 义不容辞 B. 媒介 无可非议 义不容辞 C. 媒介 无可厚非 责无旁贷 D. 媒体 无可非议 责无旁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

媒体:更多指的媒体机构,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

媒介:更多强调它的介质属性,指的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一空,语境中陈述对象是“短视频”,它是最重要的传播“介质”,侧重于“工具”、“手段”等,所以应该选择“媒介”;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第二空,语境根据上文“制作的短视频趋于平庸化”来看,表示有缺点,但可以理解,所以应该选择“无可厚非”;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第三空,语境对于“治理短视频乱象”,监管部门是“职责所在”,而不是讲道义的时候,所以排除“义不容辞”,选择“责无旁贷”;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时,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据史学家的考证,石质经幢主要盛行于唐宋年间, ▲ ,发现它们之间在造型上的“变异”。 ①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每次去后山都可以安静仔细地端详这对经幢的造型 ②像这种保存完好

、有清式皇家做工的并不多见

③明清以后逐渐式微

④它们不属于被众人围观的“景点”

⑤甚至可以与唐宋时期保留下来的经幢造型加以比对 ⑥但游客对这种相对孤单的小品式建筑并不太感兴趣 A. ⑥④③②①⑤ 【答案】B 【解析】

B. ③②⑥④①⑤

【详解】本题属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做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语句的连贯,容易出错的地方选项的排序,这个可根据所给的话题来选择。解答此类试题,需通读语段。 本题:

陈述对象是“石质经幢”,根据句间关系和语言环境可知,第一空上文“主要盛行于唐宋年间”来看,与之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③“明清以后逐渐式微”,排除AC两项;接下来举例说明②“清式皇家做工的,保存完好,但并不多见”,紧跟着是游客的反应⑥“但”一转折,表明“并不感兴趣”,以下是原因④它们不属于被众人围观的“景点”,接着①“也正是这个原因”承接上一句的原因,最后,⑤“甚至”表递进。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③②⑥④①⑤; 故选B。

的C. ②④③①⑤⑥

D. ③⑥④②⑤①

3.下列诗句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A.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B.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C.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构成要素是“本体”、“代体”、“相关性”,借代只出现“代体”。借代种类比较多: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专名代泛称,材料代本体。形象代本体,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借作者代著作。 本题:

例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诗句中诗人把“才思”惟解“人的动作用在”杨花榆荚“的身上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A项,“落花犹似坠楼人”运用比喻手法,比喻贴切,联想奇特。眼前飘零的落花如同绿珠翩然坠落的凄美的身影,当年绿珠瞬间凋落的青春年华亦如这飘零的落花。把风吹花落悄无声的自然景象与美人堕楼联系在一起,以粉红的花瓣从枝头飘落比拟红粉佳人堕楼,寓有美人如花,红颜薄命,美好的事物殒于一旦的感叹,讽刺了石崇“金谷园”繁华事散,好景不长的可悲结局,而把花落比作美人堕楼,则未免凄楚肃杀,充满浓郁的感伤之情了;

B项,“锦城丝管日纷纷”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

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

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此句运用了通感手法;

C项,“知否,知否”是反复,“绿肥红瘦”是拟人,另外“绿与红”又是借代;“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

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D项,“燕山雪花大如席”用的是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大的“雪花”比作“席”,意思是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故选C。

4.对下面这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

南京在历史上的名字变化或褒或贬,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的好恶。不惟南京,同样原因也引了其他地名的变迁,宋廷平定方腊起义之后,深恨江南百姓造反,艺术修养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腊的两个活动区域,歙州被改成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绑束缚”;睦州则被改成严州,意思更是不言自明的。相比之下,朱元璋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成宁波,已是很“友好”了。

A. 古代帝王在地名方面的偏好 B. 统治者对某些地域的好恶 C. 地名变迁背后的政治因素 D. 历史事件对地名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段内容,然后把握抓住关键语句,总结概括;另外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关键语句在第一句“南京在历史上的名字变化或褒或贬,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的好恶。”,抓住关键词语“名字变化”“统治者的好恶”;另外整句是因果关系,结果比原因重要,结果是地名的变迁,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好恶”。由此可总结出“地名变迁背后的政治因素”的主要意思。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