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江苏省南京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1a6f77f5f8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41

人们从来没有看见冯幺爸这样凶过,一时都愣住了!他那宽大的脸突然沉下来,铁青着,又咬着牙,真有几分叫人畏惧。

曹支书插进来说:“冯幺爸——”

冯幺爸一下子就打断了他:“不要跟我来这一手!你那些鬼名堂哟,收拾起走远点!——送我进管训班?支派我大年三十去修水利?不行罗!你那一套本钱吃不通罗!做活路——国家这回是准的,我看你又把我咋个办?”

“你、你……”

“你什么!——你不是要我当见证?我就是一直在场!莫非罗家的娃儿才算得是人养的?捡了任老大家娃儿的东西,不但说不还,别人问他一句,他还一凶二恶的,来不来就开口骂!哪个打他啦?任家的娃儿不仅没有动手,连骂也没有还一句!——这回你听清楚了没有?!”

这一切是这样突如其来,大家先是一怔,跟着,男男女女的笑声像旱天雷一样,一下子在街面上炸开,整整一条街都晃荡起来。

只见他又回过头来,一本正经地对任老大女人说:“跟任老师讲,没有打!——我冯幺爸亲眼看见的!我们庄稼人不像那些龟儿子……”

罗二娘嘶哑着声音叫道:“好哇,冯幺爸,你记着……”

但她那一点点声音在人们的一片喧笑之中就算不得什么了,倒是只听得冯幺爸的声音还吼得那么响: “……只要国家的政策不像前些年那样,不三天两头变,不再跟我们这些做庄稼的过不去,我冯幺爸有的是力气,怕哪样?……”

这样,他迈着他那一双大脚,说是没有工夫陪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一场说来寻常到极点的纠纷,使梨花屯的人们好不开心。大家笑着,心满意足,很快就散开了。确实是春工忙忙啊,正有好多好多要做的事情,全体男男女女,都步履匆匆的……

(有删节)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头写“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景像,既点明了时令季节,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自然背景,同时也为下文写春工忙作了预设。 B. 小说写乡场上空划过烦闷的气氛。

C. 曹支书劝冯幺爸实事求是地讲明事情的真相,他希望罗二娘和任老大女人间的这场纠纷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以免影响春工。

白云、啁啾的燕子以及远处布谷鸟的啼叫声,以动衬静,很好地衬托出街头沉寂

D. 小说行文错落有致,极具乡土气息的对白强化了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细微的生活细节使人物形像更是呼之欲出。

13. 试简要分析冯幺爸被迫介入纠纷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14. 作者给我们讲述这场寻常到极点的纠纷有何深刻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过去的穷日子使他连一句真话都不敢说,他怕得罪整个上层社会,12. C 13. 先写冯玄爸的怯,怕春荒时曹支书不发给他回销粮。后来冯玄爸怯到了极点,在人们都替他难受同情他的处境之时,突然笔锋一转,写他突然爆发的勇,写他的愤怒。

14. 两种人物的矛盾纠葛,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的矛盾斗争。冯玄爸最后的怒吼,告诉我们,连冯玄爸这样的农民都开始变化了,那么别的农民的变化更是不言之中。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村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后农民的新面貌。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

C项“曹支书劝冯幺爸实事求是地讲明事情的真相……以免影响春工”错误,其实是曹支书怕得罪罗二娘,此处的“实事求是”实际上就是想让冯幺爸说假话,依据原文“不要跟我来这一手!你那些鬼名堂哟,收拾起走远点!”可以推测出。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原文,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情况。 本题:

如冯玄爸:“阳光把乡场照得明晃晃的,他好像热得厉害,耳鬓有一股细细的汗水,顺着他又方又宽的脸腮淌下来”又如写他“在一处房檐下蹲下来,抱着双手,闷着,眼光直愣愣的”后来又写他“他的头低下去、低下去,还是一声不吭”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胆怯、犹豫不定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文中“冯幺爸猛地转过身,也把脚一跺,眼都红了,敞开声音吼起来”“他那宽大的脸突然沉下来,铁青着,又咬

着牙”“他迈着他那一双大脚,说是没有工夫陪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等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又表现了他的“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其实是一个“主旨题”。解答此类题目,实质是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弄清作者是如何驾驭材料来表现主旨的。 本题:

讲述了两种人物的矛盾纠葛,一方面是以罗二娘和曹支书为代表的农村上层力量,他们就是掌控着这乡场的“神明”;一方面是以冯玄爸为代表的广大善良农民。但在故事的最后,冯幺爸却一改往日的模样,他为任老大女人作证,为长久以来生活在底层的农民说话,他反抗了”天上的神”。这是他对过去生活的怒吼,长久压抑在心中的愤懑不平终于爆发了。冯玄爸的觉醒和勇气来自新经济政策在替他撑腰。说明当时广大农村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后农民的新面貌。对农民精神变化的抒写,是对时代精神的张扬,是对现实变革的呼唤,是对农民新素质的发现,也是对新型农民的催生与助产。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的接受美学

陈望衡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

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否则,那些艺术作品是缺少审美价值的。

C. 接受者在理解作品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并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读或创造的现象,这是受到了“前理解”的影响。

D. 一件艺术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所有接受者都能持有不同的理解,并且理解都要与艺术家创作的本旨产生一定的差异。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对艺术品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艺术家层面,而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体现应该由艺术家和读者共同完成。

B. 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